| 索引號 | 5304002017571433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 | 公開日期 | 2017-05-25 |
點亮建興整鄉脫貧新希望
“進村公路硬化了,冷庫建起來了,政府還補助種苗,種植蔬菜肯定劃得著。”看到脫貧攻堅給家鄉帶來的巨大變化,原本在外地種植烤煙的新平縣建興鄉建興村委會石門村的李德雄重回老家,租地種植了60畝青花和白花,第一茬蔬菜的純收入就超過5萬元。李德雄告訴記者,通過寬敞的機耕路,他直接把青花從菜地運送到建興鄉集鎮上新建的冷庫,以每公斤3元的保護價賣給收購公司,確保穩賺不賠。青花收完后,現在種植了80多畝的烤煙,烤煙賣完后,接著再種植青花,全年賺的錢就多了。
“建興要抓實產業發展核心,按照‘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新興產業小樹快長大’的發展思路,做到老產業提質增效,新興產業著力發展。”建興鄉黨委書記周志興認為,能否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是是否能培植穩定產業,持續增加貧困群眾收入。
長期以來,建興鄉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傳統種植業,種植作物包括玉米、水稻、小麥、洋芋等,但收益往往并不理想。前幾年,鄉里也調整產業結構種植過烤煙,但因為海拔較高,大部分地區不適宜烤煙種植,幾年過去后,烤煙種植也不再是當地產業調整的首選。
圍繞如何進一步破解產業發展困境,提升產業發展效益,加快顯現產業脫貧效果,建興鄉黨委、政府作了深入的思考并最終作出決定:一是調整和優化種植結構,大力壓縮玉米、苦蕎和小麥等作物的種植規模,引導群眾因地制宜,積極發展青花、白花、小甘藍和毛豆等經濟作物,切實增加群眾收入;二是發展設施農業,緊緊依靠科學技術,積極加強農業和田間基礎設施建設,不斷降低勞動成本,增加單位收益。
在產業結構調整具體操作過程中,建興鄉采取典型示范、組織帶頭、規模連片、科技保障和市場開拓等工作措施來保證產業轉型順利實施。2016年,建興鄉積極引進新平東綠公司發展高山蔬菜,建成總庫容8290立方米的蔬菜冷庫和占地10畝的馬鹿社區蔬菜育苗場,有效解決了群眾購苗難、賣菜難等問題,極大調動了當地群眾種菜的積極性。
李德雄是建興村第一個引進來的蔬菜種植大戶。在建興鄉冷庫正式收購蔬菜的日子,前去賣菜的李德雄高興地說:“有了這個冷庫,賣菜就相當方便了,再也不用拉到新平縣城去賣了。”
石門村的李德福在鄉政府的積極引導下,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也種了4.5畝的青花,沒想到第一次賣菜就讓他嘗到了甜頭,一批青花就有1.4萬元收入。“下一步我還想繼續擴大種植規模,爭取今年脫貧致富。”李德福笑著說。
“以前沒種過,只吃過買來的青花。”石門村47歲的朱應春邊收青花邊與記者聊天。春夏之交,正是小春收獲的季節,朱應春與同村的15個姐妹幫青花種植大戶李德雄打工,每小時可以掙10元工資,還學到了青花的種植管理技術。
為擴大蔬菜產業種植面積,建興鄉還踐行“支部找出路,黨員當大戶,能人進支部,群眾快致富”的原則,開啟“黨員當大戶”帶頭種蔬菜的模式,動員黨員積極尋求與企業合作,調整產業結構,引導群眾奔向小康之路。
建興村委會主任劉國學就是“黨員當大戶”的其中一員。今年1月,他租了60畝土地種植青花、白花、甘藍三個品種。劉國學介紹,建興村目前蔬菜種植面積308畝,其中黨員示范種植219畝,帶動普通群眾種植89畝。為了提高蔬菜種植的收益,建興村蔬菜種植戶與新平東綠公司達成了協議,公司為農戶們提供蔬菜收購保護價。劉國學說:“在黨員的帶動引領下,群眾積極投入到蔬菜種植上來,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脫貧,一定會致富。”
除建興村外,挖窖村等其他村委會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也得到突破。統計顯示,建興鄉去冬今春的第一批蔬菜(青花、白花、甘藍)種植面積870畝,涉及農戶107戶,菜農實現收入150萬。給種植大戶打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僅增加了收入,還學到栽培管理技術,為今后增收脫貧創造了條件。下一步建興鄉還將實施萬畝蔬菜發展計劃,讓蔬菜產業真正惠及民生,助力建興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
相關閱讀:
- 江川新農人種出“莓”好生活 2025-05-16
- 江川新農人種出“莓”好生活 2025-05-16
- 玉溪高新區激活發展新動能 2025-05-15
- 黨建引領產業興——大西村民共奔致富路 2025-05-15
- 興蒙鄉推進人居環境整治 2025-05-14
- 洛河鄉304座電烤房變身菌菇廠 2025-05-14
- 新華全媒+|從上市公司一季報“含新量”看中國經濟發展向“新” 2025-05-13
- 咪哩鄉全力推進社會治理效能提升 2025-05-12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