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51628257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 | 公開日期 | 2025-10-15 |
澄江市洋潦營新居的基層治理與農文旅融合之路
核心閱讀:激發鄉村內生動力,助推鄉村全面振興。在澄江市右所鎮吉花社區洋潦營新居,聯合治理委員會統籌規劃找準方向,外來民宿注入發展動能,本地村民主動參與村莊管理,三方協同走出農文旅融合坦途。從“各自為戰”到“抱團發展”,從“觀望猶豫”到“主動作為”,從“被動管理”到“主動治理”,洋潦營新居的蛻變正是基層治理創新的生動實踐。

在洋潦營新居入口處,一幢幢裝修精致的民宿成為村子的“門面”。
清晨的撫仙湖波光粼粼,北岸的澄江市右所鎮吉花社區洋潦營新居在晨光中迎來新的一天。村民楊彩萍在自家認養的小花園里修剪枝葉,之外民宿主理人孔璽皓正在為客人準備早餐,聯合治理委員會的成員們則在村口開始一天的工作。這個由3個小組、195戶村民組成的搬遷新村,26家民宿、7家特色餐飲店錯落分布,如今已成為深受游客好評的鄉村旅居目的地。去年7月至今年7月,實現旅游綜合消費超340萬元,帶動百余人在家門口就業。
洋潦營新居的蝶變,源于一場以“共建共治共享”為核心的基層治理實踐。在吉花社區黨總支引領下,聯合治理委員會的統籌策劃、外來民宿經營者的活力帶動、本土村民的主動參與,三方力量擰成一股繩,讓這個曾經“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村落,走出了一條基層治理與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特色之路。
村級掌舵:從“各自為戰”到“抱團發展”
“洋潦營是搬遷新村,3個小組擠在一起,以前各組管各組的,修路、保潔都扯不清。”右所鎮吉花社區居務監督委員會主任徐測淋道出了村莊曾經的治理困境。在開展治理工作之前,這個距撫仙湖僅0.5公里的村落,雖坐擁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卻因治理分散、方向不明發展滯后。
改變始于聯合治理委員會的成立。2025年2月,經村民民主推選,7名威望高、能力強的村民組成聯合治理委員會,創新推出“1+3+N”工作法——以1個聯合治理委員會為統籌核心,3個小組分工落實,N名村民廣泛參與,將分散的力量凝聚起來。每周一次的例會成了村莊治理的“議事會”,人居環境改善、產業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等議題,都在這里反復商議、形成共識。

聯合治理委員會開會研究洋潦營新居發展情況。
要破局先找方向。聯合治理委員會首先想到了“走出去”,組織黨員干部、群眾代表和商戶代表前往同屬吉花社區的馬房村考察學習。“馬房村2017年由政府投資打造,統一外觀、完善設施,引來了不少商家,帶動了全村發展。”徐測淋回憶道,考察團不僅看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更深入了解經營模式。對比發現,洋潦營2000年搬遷時就統一規劃,房屋布局整齊,村內道路寬敞,且離撫仙湖更近,發展鄉村旅居更有優勢。
外地學完本地議,5場“村莊治理大家談”接踵而至。村民們從最初的沉默觀望,到后來爭相發言,規范停車、安裝路燈、利用荷田資源等意見建議越提越具體。聯合治理委員會梳理出56條意見,整合形成11項工作任務清單,最終確定“提升人居環境,發展山水田園鄉村旅居”的發展思路。
方向明確后,聯合治理委員會牽頭搭臺,讓村民從“旁觀者”變“參與者”。黨員帶頭投工投勞,300余名群眾緊隨其后,先后開展5次人居環境大整治,清理垃圾、雜草40余噸;流轉土地400余畝種植荷藕,補種綠化樹木400余株,新增公共綠地3800平方米;硬化村內溝道300余米,新建休息涼亭2座,劃定停車位126個。針對村民反映強烈的照明問題,聯合治理委員會對接愛心企業爭取2萬余元資金,發動10余名群眾義務安裝路燈15盞。

聯合治理委員會成員逐家逐戶走訪了解情況。
長效治理離不開制度保障。聯合治理委員會牽頭制定“門前三包+紅黑榜”制度,建立定點停車、定時巡查、定期評比的“三定”管理機制;創新實施“小花園認養”制度,10戶示范戶帶頭管護公共綠化帶,商戶主動打理門前區域,無人認養的區域由集體統一管護。“現在商戶們不等不靠,自己就把門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凈凈。”徐測淋說,制度讓村莊治理從“突擊整治”變成“常態長效”。
如今,聯合治理委員會的規劃藍圖正逐步落地。即將啟動的農文旅融合項目,將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游客接待中心、旅游重點村等項目的推進,有望使洋潦營的旅居產業再上臺階。“把3個小組擰成一股繩,集思廣益辦大事,這就是聯合治理的威力。”徐測淋感慨道。
民宿賦能:從“引入活水”到“雙向共贏”
“老板,再添一碗面,這味道太有家的感覺了!”大連游客張女士的夸贊,讓之外民宿主理人許楊山立心里暖暖的。這家2024年初完成裝修的民宿,在2024年暑期實現了100%入住率,淡季入住率也能保持在30%至40%。
許楊山立和搭檔孔璽皓選擇洋潦營,既有“近水樓臺”的便利,更有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我是澄江本地人,從小在撫仙湖北岸長大,這里的淺灘特別適合親水活動,步行七八分鐘就能到湖邊。”許楊山立說,附近的柿花園綜合農貿市場充滿煙火氣,更是吸引游客的亮點,他們常推薦客人去感受本地生活。

之外民宿內,主理人許楊山立正在向住店旅客介紹附近的景點玩法。
孔璽皓的回歸則帶著“反哺家鄉”的情懷。這名曾在成都從事游戲行業的年輕人,每次回鄉都能感受到家鄉的變化,最終決定返鄉創業。“我們考察了祿充風景區、小灣村,偶然發現這里正前方是荷田,離湖近,村民還特別友善,當即就定了下來。”孔璽皓說。
民宿經營者的到來,為洋潦營注入了新活力。他們不僅投資改造房屋,更用審美和理念影響著村莊。“剛來時,村口一排房子顯得荒涼,我們裝修后,不少村民來問‘這是什么植物、怎么布置更美觀’。”孔璽皓說,這種正向互動讓村莊“顏值”不斷提升。村民們開始主動清理房前屋后雜物,亂堆亂放的現象越來越少,整個村落變得整潔有序。
更珍貴的是,民宿經營者以“新村民”的身份參與村莊治理。聯合治理委員會建立了與商戶的常態化溝通機制,定期邀請他們參加議事會議,聽取發展建議。孔璽皓提出的“修復湖邊至村口破損路面”建議,很快就得到了落實;許楊山立關于“村口LOGO標識”的想法,也被納入下一步改造計劃。“我們提的建議能被采納實施,既改善了經營環境,也讓我們更有歸屬感。”孔璽皓說。

在洋潦營新居,路面整潔、村舍干凈,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這種雙向賦能帶來了共贏效應。民宿的興起吸引了更多游客,2025年上半年,洋潦營接待游客2萬余人次。游客的到來,又帶動了餐飲、零售等配套產業發展,形成了完整的旅居產業鏈。
“旺季時,村里的餐館座無虛席,小賣鋪的生意也特別好。”徐測淋介紹,民宿產業還帶動了就業,荷田管理員、餐飲服務員等崗位,讓流轉土地后的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游客的口碑成了最好的廣告。“這里環境美,村民友善,住得特別舒服。”一名多次來洋潦營的游客說。這種“生活化、有人情味”的體驗,正是民宿經營者和村民共同創造的獨特優勢。“客人不僅住民宿,還會和村民聊天,看村民在老井打水,這種煙火氣最吸引人。”許楊山立說。
村民自治:從“被動參與”到“主動作為”
“這些荷花長得好,拆了圍擋,游客能走近看,肯定更受歡迎。”半年前,昔緣小舍民宿負責人劉南平對村口荷田的建議早已實現,如今荷田荷花盛開、荷香陣陣,吸引著游客駐足欣賞。而劉南平這名從攀鋼退休的“新村民”,早在2016年就在洋潦營買房定居開民宿,如今已是村莊建設的積極分子。
劉南平的建議總能切中要害。原先村口荷田被遮陰網圍擋,影響景觀又浪費資源,他提出“拆除圍擋、修建棧道”的建議,很快被聯合治理委員會采納。后來他又建議修建荷花長廊,添置小船等設施,這些想法也被納入鎮上的建設方案。“村子是大家的,環境好了,我們住得舒服,游客也愿意來。”劉南平不僅提建議,還主動參與環境清掃,黨組織關系也轉入了社區。
土生土長的村民楊彩萍則把對村莊的熱愛落實在點滴行動中。每天清晨,她都會先去村里的公共區域打掃衛生,給認養的小花園澆水施肥。看到村里老人缺少活動場所,她多次向社區反映,希望能夠建設一些老人休閑活動場所及設施;發現村口路口狹窄、標識不清,她主動反映,提議拓寬路口、設置標識標牌和燈光。
楊彩萍的熱情也影響著家人。女兒崔雪瑤從事旅居養老直播推廣工作,在抖音上宣傳“抱團養老”,將洋潦營的民宿納入全國62個城市、近200個旅居基地中。“這兩年節假日都滿房,老人們都說這里環境好,人很友善。”楊彩萍說,看到自己的家鄉被越來越多人喜歡,心里特別自豪。
在洋潦營,像劉南平、楊彩萍這樣的村民還有很多。他們積極響應聯合治理委員會的號召,參與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主動為村莊發展出謀劃策,讓治理更貼合實際需求;自覺維護村莊形象,用友善和熱情迎接游客。這種主人翁意識的覺醒,讓村莊治理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

楊彩萍正在打理認養的小花園。
村民的主動參與,讓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落地生根。在“小花園認養”活動中,村民們精心管護花草,讓村莊一年四季鮮花盛開;在“門前三包”落實中,大家自覺清理雜物,保持庭院整潔;遇到游客問路,村民們會主動指引,展現出淳樸的鄉風。“以前村民回遷過來,村里有點凌亂,現在大家都把村子當自家一樣愛護。”徐測淋說。
從“各自為戰”到“抱團發展”,從“觀望猶豫”到“主動作為”,從“被動管理”到“主動治理”,洋潦營新居的蛻變,是基層治理創新的生動實踐。聯合治理委員會的統籌策劃找準了方向,外來民宿的活力帶動注入了動能,本地村民的主動參與夯實了根基。三方力量協同發力,讓這個湖畔新村實現了“村美、業興、家富、人和”的美好愿景。
下一步,洋潦營新居將繼續深化“1+3+N”工作法,成立建筑施工、旅居服務、水電修理等共建小組,完善共建共治理事會機制,全力推進游客接待中心、旅游重點村等項目建設。正如村民們期盼的那樣,這個充滿活力的村落,必將在農文旅融合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繪就更加絢爛的和美鄉村新畫卷。(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陳蘇欣 文/圖)
短 評
用共治破解鄉村發展難題
□ 野鶴
撫仙湖畔的洋潦營新居,用一場“共治”破解了鄉村發展的難題。這個曾陷入治理困局的搬遷村落,通過聯合治理委員會統籌、外來民宿賦能、村民自主參與的三方聯動,實現了從“臟亂差”到“美富和”的蛻變,其經驗直指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核心命題——如何讓群眾從“旁觀者”變為“主人翁”。
這場變革的深層價值,在于打破了鄉村治理的傳統路徑依賴。聯合治理委員會以“1+3+N”工作法整合碎片化資源,將行政力量與自治力量有機融合,既避免了“大包大攬”的治理低效,又防止了“各自為戰”的資源內耗。這種制度創新的智慧,在于找到政府主導與村民主體的平衡點,讓治理方案既符合發展規律,又契合民意需求。
而外來民宿經營者的角色尤為關鍵,他們不僅是投資者,更是現代治理理念的傳播者。當許楊山立們用審美改造村居、以建議參與規劃時,一種“新”模范帶動的治理生態悄然形成——資本注入激活經濟細胞,城市文明與鄉土文化碰撞出治理新思路。這種雙向賦能證明,鄉村振興既需要本土力量的覺醒,也離不開外來智慧的滋養。
最動人的變化在于村民主體性的覺醒。從楊彩萍主動管護公共花園,到劉南平建言拆除荷田圍擋,普通村民用“微參與”構建起治理共同體。這種轉變揭示了一個樸素真理:當群眾在治理中看到自身價值、在發展中分享成果時,“要我參與”自然會變成“我要參與”。洋潦營的實踐表明,鄉村治理現代化不是簡單的制度移植,而是要喚醒民眾內心的家園意識。
洋潦營新居的啟示在于:當治理邏輯從“管理”轉向“服務”,當發展動能從“外輸”轉為“內生”,當評價標準從“政績”變為“民心”,才能真正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繪就“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和美畫卷。這或許正是鄉村振興經驗在云嶺大地結出的最鮮活果實。
相關閱讀:
- 田銳文 2025-07-01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