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51614790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 | 公開日期 | 2025-07-30 |
寧海街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美麗鄉村

寧海街道問計于民,描繪鄉村振興新畫卷。
□ 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陳蘇欣 文/圖
近日,江川區寧海街道大莊社區小河邊小組的集體公房前熱鬧非凡:老人圍坐閑聊,孩童追逐嬉戲,幾位村民忙著將烤煙整齊地碼放在院內。這片曾被私人承包、常年大門緊鎖的空間,如今成為村民共享的“幸福驛站”。自今年4月17日啟動人居環境整治以來,這個有385人、136戶的村民小組,秉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的理念,憑借“四個省一點”的巧思與“農民主體”的智慧,實現了從昔日亂堆亂放、隱患重重的村莊,到如今宜居宜業美麗鄉村的華麗蛻變。
問需于民
公共空間“活”起來
“以前,由于村集體收入有限,集體公房出租給私人用作客堂,不辦宴席時就閑置緊鎖,造成資源浪費。”小河邊小組黨支部書記李明告訴記者,針對這些問題,小組從群眾需求出發,收回客堂,并拆除圍墻,讓這片空間重新服務村民。如今,這里不僅是烤煙收購點,還是老人與孩子日常娛樂的場所。村民家里有喜事,還能自行買菜請廚師在此辦宴席,既省錢又合心意。
這些變化的背后,是對“民生痛點”的精準回應。此前,房前屋后亂堆亂放、車輛亂停現象突出,孩童常在公路上玩耍,存在安全隱患。通過拆除76宗“三房”(危房、閑房、舊房),同步推進廁所革命、雨污管網全覆蓋及供水管網改造,曾經的“臟亂差”逐漸被“潔凈美”所取代。如今,在騰退的公共空間里,老人有了休憩角落,孩子有了游樂場地,村民們的獲得感實實在在。
問計于民
群眾智慧“聚”起來
“這些是瓦罐多肉造景,瓦罐是我們從華寧碗窯村拉回來的廢棄殘次品,沒花一分錢。”江川區寧海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金家紅指著墻角的景觀介紹道。在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小河邊小組創造性地踐行“四個省一點”:村組統一采購材料省一點、群眾投工投勞省一點、降低施工成本省一點、變廢為寶省一點,僅投入25萬余元就完成道路硬化、停車場規劃、節點綠化等一系列工程,真正實現“花小錢辦大事”。
村民的智慧更是為整治工作錦上添花。自學繪畫的張全主動擔當,拿起畫筆在墻壁上描繪鄉村圖景,農耕文化、美麗風光等元素栩栩如生,為村莊增添了藝術氛圍。從材料采購到施工建設,村民全程參與,不僅降低了成本,更凝聚起“我的村莊我來建”的共識。
問效于民
長效機制“轉”起來
為使整治效果長久持續,小河邊小組和電信公司合作打造“積分超市”。由小組提供場地,電信公司提供貨架和兌換物資,村民參與環境整治就能積累積分兌換物品。這一機制既解決了村組資金有限的問題,又激發了村民參與環境整治的熱情,還幫助電信公司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形成“群眾得實惠、企業拓市場、村莊美環境”的三方共贏局面。
與此同時,村里推行“網格化督促+常態化維護”機制,12個網格的網格員分片負責,結合“‘門前五包’紅黑榜”“美麗庭院”評比等活動,引導村民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村規民約納入環境整治條款,“5520”清潔日、“1530”機制等常態化行動持續開展,讓愛護環境從制度要求轉化為生活習慣。
如今的小河邊小組,不僅環境面貌煥然一新,更培育了共建共治共享新風尚。下一步,將聚焦綠化美化提升與“飛線”整治,讓“蝶變”之路越走越寬。從“問需于民”到“問效于民”,寧海街道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憑借智慧與實干,繪就了一幅生動的鄉村振興畫卷。
相關閱讀:
- 玉溪市擬認定市級鄉村工匠和擬推薦省級鄉村工匠名師人選公示 2025-07-30
- 玉溪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校企共建烹飪實訓中心建設及運營服務成交結果公告 2025-07-30
- 玉溪市江川區醫共體總醫院日用百貨供應商遴選項目更正公告 2025-07-30
- 寧海街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美麗鄉村 2025-07-30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