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51624944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wǎng) | 公開日期 | 2025-09-24 |
千年古樹枯而不倒 “后代”已成參天大樹
千年古樹枯而不倒 “后代”已成參天大樹
——尋找玉溪名木古樹系列報道之“河西文廟唐柏”

2023年前的唐柏雄姿。

唐柏種子長出的幼苗,如今已在文廟內(nèi)長成了參天大樹。
□ 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饒平 文/圖
在通海縣河西文廟南側(cè),至今屹立著一棵穿越千年時光的唐柏。它植于唐代貞觀年間,歷經(jīng)1300余年風霜,見證過杞麓湖的漁舟系纜,聆聽過明清學子吟詩誦文,更以奇特的建筑格局彰顯著古人“讓屋護樹”的生態(tài)智慧。2023年,這株被譽為“活化石”的古樹在完成自然生命周期后枯亡,但它的生命故事并未終結(jié)——由樹上落下的種子生長出幼苗,現(xiàn)已蔚然成蔭,以參天之姿延續(xù)著千年文脈,演繹著一場跨越時空的生命接力。
9月下旬,記者來到河西文廟,河西鎮(zhèn)政府工作人員余慶高帶記者觀看了唐柏和他親手移植的新一代柏樹。他說:“唐柏歷經(jīng)千年歲月變遷,見證了無數(shù)風雨,是河西古鎮(zhèn)歷史的重要見證者,它的生命軌跡從蔥郁到枯萎,再到以新的生命形式延續(xù),譜寫了一曲關于生命傳承與歷史記憶的動人樂章。”
千年歲月的守護者
河西文廟的唐柏,屬名貴榛柏樹種,據(jù)民國《續(xù)河西縣志》記載,此柏樹種于唐初,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元代建立文廟前,它已是當?shù)剡h近聞名的古柏。相傳古代杞麓湖水位高時,漁人常系舟于這棵柏樹上,其樹干粗壯,根圍4.5米、高10米,虬枝婆娑,矯若游龍,“靈根拔地饒大力,逆披其干欲撐天”的古代詩句生動地描繪了它的雄姿。
自明清以來,有眾多贊美唐柏的詩篇流傳,明朝天順年間舉人王儀的《宮城古柏》便是其中的代表:“古色年深世不移,遺蹤惟見歲寒姿。參天黛色經(jīng)千載,臥壑蒼髯傲四時。”字里行間滿是對唐柏的敬仰與贊嘆。它不僅是一棵古樹,更承載著通海人民的情感與記憶,是當?shù)貧v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明朝成化七年(1471年),河西文廟從別處遷來重建于此,清朝光緒年間(1890年)又大規(guī)模擴建。古人為保護這棵唐柏,特意擴建南廡和西廡的一角,讓它得以在文廟中繼續(xù)生長,它也見證了文廟的興衰與古鎮(zhèn)的發(fā)展。
古樹走到生命的盡頭
然而,歲月無情,2023年,這棵歷經(jīng)千年風雨的唐柏,經(jīng)林業(yè)部門鑒定已經(jīng)枯亡。消息傳來,通海當?shù)匕傩諢o不惋惜,這棵陪伴了他們一代又一代人的古柏,終究還是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但唐柏的故事并未就此結(jié)束。由于河西文廟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唐柏作為文廟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不能隨意砍伐。為防止它倒下造成安全事故,人們用鋼繩將其固定,讓它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繼續(xù)“站立”在文廟之中。
余慶高,一名在河西鎮(zhèn)政府工作了31年、即將退休的工作人員,對唐柏有著深厚的感情。據(jù)他介紹,20世紀80年代,為保護唐柏,人們砌了一個花壇將其圍住;2009年下半年,又對花壇等設施進行了修繕。這些舉措都是為了能更好地保護這棵古樹。雖然唐柏已死,但它作為千年歷史的見證,依然被保留下來,供后人憑吊、感悟。
唐柏的種子已長成大樹
唐柏雖然枯萎了,但它的生命卻以另一種方式得以延續(xù)。1994年,幾顆從唐柏樹上落下的種子長成幼苗,經(jīng)剛剛工作不久的余慶高移植培育,如今已在文廟內(nèi)長成了參天大樹。
這些由唐柏種子萌發(fā)而來的樹木,樹干挺拔,枝葉繁茂翠綠,遠遠望去,如同一把把巨傘,為文廟增添了生機與綠意。它們與古老的唐柏遙相呼應,仿佛在訴說著生命的繁衍不息。
余慶高回憶,20世紀90年代他剛參加工作時,就將唐柏掉落的種子培育成苗,移栽到文廟內(nèi),一共栽了4棵。如今30多年過去,這些樹最高的已超過10米,直徑約40厘米,其中一棵遭水澇死亡,現(xiàn)存的3棵都生長旺盛。有游客曾說這些樹有一百多年樹齡,余慶高笑著糾正,說這些樹都是他親手栽種的,只有30多年的歷史。這場美麗的誤會,恰恰印證了唐柏生命力的強大。新樹與古柏形成跨越時空的對話——老樹雖枯猶立,新木已擎蒼天,共同構(gòu)成“生長千年,站立千年”的生態(tài)奇觀。
站在河西文廟內(nèi),看著那棵枯萎卻仍挺立的唐柏,再看看旁邊那些由生機勃勃的幼苗長成的大樹,讓人不禁感嘆生命的奇妙與歷史的厚重。樹影斑駁間,記者仿佛聽到了明代詩人的吟唱:“君不見,闕里楷樹歷風霜,孤孑日值至人光。卓爾一身氣至剛,直撐波瀾于既狂。”唐柏雖已枯死,但卻以另一種方式繼續(xù)書寫著屬于這片土地的永恒傳奇。即使生命終將走向終結(jié),但只要有傳承、有延續(xù),歷史就不會被遺忘,文化就能永遠流傳。
相關閱讀:
- 古巷披“花衣”鄉(xiāng)愁添新韻——通海縣興蒙鄉(xiāng)“喀卓百花巷”見聞 2025-09-10
滇公網(wǎng)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