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51624952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 | 公開日期 | 2025-09-24 |
九溪大村:共建共治共享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九溪大村以黨建為引領——
共建共治共享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如今的大村,村莊規劃整齊有序,人居環境干凈整潔。
□ 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宋蝶 文/圖
近日,記者走進江川區九溪鎮大村,只見村內道路干凈整潔,休閑小公園草木蔥蘢,停車位規劃有序,村民房前屋后綠意盎然……誰能想到,不久前這里還是雨天“踩泥”、晴天“吃土”的模樣。如今的蝶變,源于大村堅持黨建引領,以“黨組織牽頭、理事會搭臺、群眾唱主角”的共建共治共享模式,讓村民從鄉村建設的“旁觀者”變身“主人翁”,在危房改造、環境美化與產業發展中闖出了鄉村振興新路子。
危房改造破難題
基礎設施補短板
大村下轄2個村民小組,曾面臨地質災害隱患與地震災后住房安全問題。2017年,該村啟動地質災害搬遷與地震災后重建項目申報。2019年兩個項目同步落地實施,成為改善村民居住條件的關鍵契機。
“當時我們采取先拆后建模式,村民需先拆除危房、老房才能啟動新房建設。”大村一組黨支部書記、組長陳羅銀回憶,建設期間,村民多數需租房過渡,雖面臨暫時不便,但在村“兩委”的動員下,大家紛紛支持項目建設。2021年,新村主體工程全面完工,當年超過三分之一的村民順利搬入新居。由于初期基礎設施未同步完善,雨天路面泥濘、排水不暢等問題突出,給村民居住和出行帶來了極大不便。
群眾訴求就是工作導向。2023年,九溪鎮黨委、政府結合大村實際情況,決定采用“以工代賑+村民投工投勞”模式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了包含泥瓦匠、水電工等182名村民的用工數據庫,優先吸納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參與建設。2024年底,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全面竣工,村內道路實現全硬化,同時劃定標準停車位、建設工具房、完善雨污管網、增設綠化景觀等,徹底改變了過去雨天“踩泥”、晴天“吃土”的狀況。“一打開門就是干凈清爽的街道,家家門前栽花種草,休閑娛樂設施一應俱全,幸福感滿滿。”陳羅銀自豪地說,現在村里的環境不比城市小區差。
理事會搭臺聚合力
共建共治提質效
“過去搞建設,常遇到資金短缺、群眾參與度低的難題。”九溪鎮黨委副書記鄭臣光坦言,為破解這一困境,大村在村黨支部引領下,組建村級共建理事會,構建起“有事共商、實事共辦、難事共解”的工作機制,讓群眾真正成為鄉村建設的“主人翁”。
理事會吸納“土專家”“田秀才”、群眾代表、返鄉鄉賢等加入,通過“院壩會”“板凳會”廣泛收集民意,嚴格按照“黨支部提議、理事會商議、黨員大會評議、群眾決議”流程推進項目。下設的詢價統購材料管理組、施工管理實施組等5個專業小組,由29名鎮村干部、黨員代表、本地工匠組成,通過“統購材料省一點、群眾投工投勞省一點、施工管理成本省一點”的“三個省一點”方式,大幅降低建設成本。
在新村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建設項目中,群眾自籌資金370余萬元,原本預計504.07萬元的工程造價,最終僅花費355萬元。同時,項目通過“以工代訓”培養多名本土技術人才,發放勞務報酬80余萬元,務工家庭戶均增收1.2萬元,實現“建設家園”與“增收致富”雙贏。“我們自己動手建設村莊,既能在家門口獲得勞務收入,又能節約建設成本,還能把村莊建設得更合本村村民心意,實在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情。”大村1組村民蔣志紅說。
村莊人居環境好了,管理也要跟上。大村延伸理事會職能,成立人居環境整治、移風易俗勸導、矛盾糾紛排查3個小組。人居環境整治小組每季度開展“美麗庭院”和“文明衛生家庭”評選,實行積分獎勵制度。同時,建立“人居環境曝光”機制,對家門前亂堆亂放問題進行曝光,以干部示范帶動村民從“要我整治”向“我要整治”轉變。移風易俗勸導小組與紅白理事會一道,將環境整治、婚喪簡辦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并通過庭院文化宣傳、入戶走訪等方式,引導村民樹立孝老愛親、厚養薄葬的文明風尚。
特色產業強根基
共享發展富村民
“環境好了,更要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大村立足自身資源,以‘盤活土特產、延伸產業鏈、融合農文旅’為思路,探索多元產業發展路徑,讓群眾共享發展紅利。”鄭臣光說。
草莓是大村的特色產業,過去因收購零散、議價能力弱、銷售渠道單一,農戶收益受限。村黨支部聯合共建理事會,搭建“公司+基地+農戶+商貿”經營模式,簽訂“雙綁利益聯結協議”,引進專業草莓收購商,推動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目前,全村草莓種植面積達1000畝,惠及80多戶種植戶,畝均效益顯著提升。
針對11座烤房閑置期長的問題,大村創新“烤煙+紅托竹蓀”輪產模式,利用烤房閑置的9個月時間種植紅托竹蓀,僅此一項,每年帶動農戶增收22萬元,實現“一房雙收”。同時,村里實施農產品綜合交易市場與草莓交易市場建設項目,配套建設加工車間、冷庫等設施,既降低農戶種植、儲存成本,又通過市場公開招租,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5萬元。
在農文旅融合方面,大村盤活閑置土地,規劃打造集觀光農業、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探索“農場+美食+觀光體驗”發展模式。每逢草莓成熟季,許多游客前來采摘游玩,帶動村內餐飲、住宿等配套產業發展,進一步拓寬村民增收渠道。2024年,全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增長,村集體經濟實力持續增強,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從危房改造到環境蝶變,從共建共治到產業興旺,大村以黨建為引領,用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書寫著和美鄉村新篇章。“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發揮好共建理事會作用,廣泛收集群眾對村莊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實施鎮史館、村史館、籃球場等項目建設,同時增設停車場,進一步提升村民的居住體驗。全力推動大村產業更旺、村莊更美、村民更富,讓鄉村振興的路子越走越寬。”鄭臣光說。
相關閱讀: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