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41569937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 | 公開日期 | 2024-11-26 |
玉溪多措并舉探索非遺保護傳承發展之路
玉溪多措并舉探索非遺保護傳承發展之路——
讓非遺“守得住”“活起來”

省級四弦技藝非遺傳承人徐寶安正在制作龍頭四弦。

省級非遺項目彝族服飾傳承人肖會玉向記者展示她的剪紙作品。

滇劇《水莽草》曾獲國家“五個一工程”獎。(玉溪日報資料圖)

棕扇舞是元江縣哈尼族的代表性傳統舞蹈。圖為“老熊護禾”舞蹈。(玉溪日報資料圖)

玉溪青花瓷、華寧陶歷史悠久,久負盛名。(玉溪日報資料圖)
核心閱讀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工作,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玉溪市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為指引,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工作,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非遺煥發新活力、展現新魅力。
□ 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何超文/圖
時代之響,莫過于人間生活,莫過于歲月長河中恒久閃耀的優秀傳統文化。唱腔豐富的地方戲曲,獨特精湛的手工技藝,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滇中大地交織,孕育出璀璨奪目的非遺之“花”,這些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久彌新的文化印記,更是玉溪人世代傳承的精神家園。
為守護玉溪人世代傳承的精神家園,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守得住”,更能“活起來”,近年來,我市多措并舉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之路,切實增強非遺生命力和傳承力,在保護中合理利用,在傳承中積極創新,讓非遺煥發新活力、展現新魅力。
玉溪是個非遺“寶庫”
“玉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是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庫’。”玉溪市文化館館長、玉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侯慶在采訪中告訴記者,目前,全市有國家級代表性項目8項,代表性傳承人7人;省級代表性項目56項,代表性傳承人73人;市級代表性項目195項,代表性傳承人205人;縣級代表性項目404項,代表性傳承人562人。
目前,玉溪已形成以玉溪花燈戲、滇劇、關索戲等為代表的地方戲劇,以玉溪青花瓷、華寧陶、通海銀、江川銅等為代表的傳統手工技藝,以通海斯貝佳、大營街烤鴨、江川鹽水魚等為代表的非遺美食;建成了2家省級非遺工坊,53家市級非遺工坊;評選認定了36件省級非遺伴手禮,22件市級非遺伴手禮;打造了4個非遺特色景區,2條非遺旅游線路,5項民俗文化節慶品牌。
“為了把這些資源都保護傳承好,我們根據《文化和旅游部關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要求,按照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的標準,對玉溪非遺項目進行了全面研究分析梳理,突出門類特點,找準非遺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契合點,夯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根基。”侯慶說。
經過梳理,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10個門類7個類別,并選出群眾廣泛認可、特色鮮明的非遺代表性項目,提出了相應的保護發展方向。民間文學類有省級項目新平縣傣族敘事長詩《朗娥與桑洛》等,通過深入挖掘其價值和精神內涵,講好民間故事,讓更多人了解地方歷史文化。傳統表演藝術類有國家級項目通海洞經音樂、峨山彝族花鼓舞、元江棕扇舞、玉溪花燈戲、滇劇等,通過積極面向廣大群眾和游客開展演出活動,展示其傳統藝術魅力。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有省級項目通海高蹺舞獅等,通過納入旅游體驗、比賽等活動,增強群眾和游客的體驗感與互動性。傳統工藝類有省級項目華寧陶、通海銀、江川銅、玉溪青花瓷等,通過積極開發傳統手工技藝,豐富產品內涵,為消費者和游客提供優質的旅游商品。飲食類有省級項目大營街烤鴨、易門高粱酒等,通過充分挖掘傳統飲食的豐厚內涵,讓外來游客體驗當地群眾的生活方式。傳統醫藥類有省級項目紅塔區李氏正骨療法等,依托傳統醫藥項目發展康養旅游。民俗類有國家級項目通海高臺、新平花腰傣服飾,省級項目紅塔區米線節、易門“二月二”戲會、新平傣族“喊月亮”等,通過發揮傳統節日、民俗活動參與性強的特點,文旅結合,讓游客感受當地民風民俗,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感。
同時,我市在非遺保護傳承活化利用成果方面也加大力度,在建設非遺工坊,評選認定非遺伴手禮,打造非遺特色景區,打造非遺旅游線路,打造民俗文化節慶品牌,打造“玉溪情義”非遺旅游商品品牌體系,探索非遺產業發展品牌化、文化化、標準化、連鎖化、平臺化、產業化,建設綜合性非遺展示館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為非遺傳承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新鮮血液。
保護為先培育非遺傳承“生力軍”
非遺是時間的“種子”,需要植根土壤、開枝散葉,秉持“保護為先,傳承為本”理念,近年來,全市上下持續有力推進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創新非遺傳承方式,全面提高新時代非遺保護傳承水平。
青少年是非遺傳承的主力軍,為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傳承體系,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我市多措并舉讓校園成為非遺傳承體系的重要場所。元江縣編排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課間操,把民族文化引進元江縣民族中學、元江第二小學、羊街中學等學校,培養青少年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在寓教于樂中向孩子們傳遞民族文化與精神,讓民族情懷在校園落地開花。并推薦傳承人到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等高等院校授課傳承文化,支持和鼓勵全縣各級傳承人在本地區域內開展進校園活動。與此同時,聘請非遺傳承人為中小學校兼職老師,把非遺納入教學課程管理,以學生社團為依托,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分學段、常態化推行非遺進校園、進課堂,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教育,營造各年齡段共同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的濃厚氛圍。
玉溪素有“花燈之鄉”的美譽,是云南花燈的主要發源地之一,花燈藝術根基雄厚、歷史悠久。2006年,玉溪花燈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玉溪本土高校,玉溪師范學院長期致力于非遺傳承工作,強化對本土文化資源的采集、歸納,與玉溪市花燈劇院聯合開展花燈課程教學,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語言文化的同時,也為地方戲劇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
侯慶說:“非遺走進校園,不僅讓學生了解非遺、認識非遺、熱愛非遺,更讓大家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更加愛祖國、民族、家鄉。”
非遺進社區,讓非遺與生活掛鉤,也是非遺傳承的有效方式。澄江市積極搭建平臺,讓非遺傳承人走進社區,指導群眾制作傳統手工藕粉,讓參與群眾在活動中深入了解澄江美食文化,身體力行傳承非遺。對此,侯慶說:“非遺源于生活,歸于生活。在保護好、傳承好非遺的過程中,我們堅持守正創新,讓非遺充分融入現代生活,持續煥發生機活力。”
在非遺傳承發展中,玉溪市優秀傳統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既有利于旅游發展,也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今年9月,玉溪技師學院現代服務系的老師走進龍馬山景區,向游客介紹中國傳統糕點——糖菓子,并指導游客一起制作,在現場實操中深入了解非遺、體驗非遺、喜歡非遺。近年來,紅塔區把推進非遺進景區作為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手段,除了糖菓子制作,剪紙、刺繡等非遺技藝也走進紅塔區各個景區,讓游客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
與此同時,我市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傳播和傳承方式上,不局限于本地展示或身手相傳,還通過網絡、展演等方式走向更廣闊的舞臺。今年6月8日,玉溪市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展示暨“七彩云南·非遺購物節”系列活動在元江縣啟幕并順利進行,以“保護傳承非遺賡續歷史文脈譜寫時代華章”為主題,通過內容豐富、精彩紛呈的活動,向大家傳遞了獨具特色的玉溪非遺。
此外,我市高度重視發揮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作用。“制作龍頭四弦最好的底料是紅椿樹,制作工序分為選料、烘烤、制板、雕刻、繪圖、組裝等步驟。”日前,在位于嶍峨古鎮的峨山縣龍頭四弦傳承基地,省級四弦技藝非遺傳承人徐寶安與記者交流四弦制作技藝時如是說道。徐寶安在父親的影響下,自小愛好彈奏四弦,2000年左右,徐寶安開始摸索制作四弦,經過多年的摸索,從一開始音質、外觀都不理想,到音調音質極佳、外表美觀、遠近聞名,徐寶安的四弦制作技藝一直在進步。值得一提的是,徐寶安考慮到彝族群體活動中四弦的功效,在四弦內部加入擴音設備,在實用性方面實現較大突破。2023年,峨山縣文旅部門在嶍峨古鎮設立了傳承基地,退休后的徐寶安如今便在這里制作四弦、彈奏四弦,與弦樂愛好者互相交流學習,共同傳承彝族文化。
同樣在峨山,記者來到小街街道棚租村委會大棚租村民小組,省級非遺項目彝族服飾傳承人肖會玉正與村里的刺繡愛好者交流刺繡技藝。今年70歲的肖會玉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彝家女,50多年來,她創作出大量具有濃郁彝族風格的剪紙和刺繡作品,積累了腰帶花、圍腰花、枕頭花等數百種具有極高觀賞性的剪紙圖案和刺繡作品,并不斷探索創新彝族剪紙和刺繡技能技法。為傳承非遺技藝,多年來,肖會玉多次到市、縣悉心傳授刺繡和剪紙技藝,傳承推廣彝族文化,對此她樂此不疲,她深知非遺傳承的不易。她說:“只要有人愿意學,我就愿意教。”
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是玉溪市推動非遺“活起來”、產業“火起來”的生動實踐,也是讓非遺在“見人見物見生活”中增強傳播能量的縮影。“更豐富的平臺載體、更多樣的傳承方式,讓越來越多的人自覺成為玉溪非遺的愛好者、繼承者、傳播者。”侯慶說,從外部驅動到內生動力,都推動非遺概念和價值深入人心,讓傳承實踐有活力、氛圍濃厚有張力,讓玉溪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
加強陣地建設讓非遺傳承“活起來”
為擴大非遺影響范圍,我市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非遺保護傳承事業,加強陣地建設,讓非遺傳承“活起來”。
侯慶告訴記者,在非遺保護傳承中,我市積極打造非遺工坊,活化利用非遺產品。侯慶說:“非遺工坊是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科學性保護的重要紐帶。”2023年,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玉溪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玉溪市鄉村振興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非遺工坊認定和建設工作的通知》,啟動了非遺工坊申報認定工作,促進非遺項目傳承人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推動非遺代表性項目“生產性保護、活態化傳承”,促使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大放異彩。
位于華寧縣碗窯村景區、占地面積960平方米的慈云寺華寧陶制作技藝非遺工坊,是我市兩家省級非遺工坊之一。慈云寺始建于明洪武三十二年,因華寧陶而建,是華寧縣唯一記載華寧陶起源、祭窯神的重要場所。慈云寺華寧陶制作技藝非遺工坊分為陶博物館(展陳館)、陶藝體驗區、陶空間三個區域,陶博物館(展陳館)主要用于展出,陶藝體驗區及陶空間不定時舉辦拉坯、陶藝DIY等非遺傳承體驗活動,以及“云陶+云茶”“云陶+云花”等互動活動,在獨特雅致的休閑空間中傳承華寧陶文化。
此外,我市于今年建成云南省第一個綜合性非遺展示館——玉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并于4月29日開放迎客。這個展示玉溪文化旅游重要宣傳窗口的建設,對玉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展示具有重要意義。日前,記者在該館看到,全市非遺項目匯聚于此,讓人目不暇接,刺繡、釀酒等非遺項目以“再現”的方式呈現,讓游客在此領略到非遺文化的傳統魅力。據悉,玉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總面積1450平方米,按照非遺10個門類布展,采用數字化展陳與實物展示相結合的方式,全方位展示玉溪8項國家級、56項省級、195項市級及部分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等內容,現有展品和商品1300余件(套)。
玉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開館以來,堅持以“假期不打烊,服務不折扣”的管理理念,為游客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務與支持。為讓玉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順利運營,該館在開館前開展了講解員業務培訓班,邀請資深老師進行授課,進一步提升玉溪非遺工作者的業務素質和服務水平,為更好地宣傳玉溪豐富的文化資源、講好玉溪非遺故事奠定了堅實基礎,讓前來參觀的游客在生動有趣的講解、與科技接軌的多媒體互動平臺中,品非遺盛宴、游歷史星空,深刻感受獨特的人文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此外,我市依托中老鐵路的交通區位優勢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充分發揮峨山縣在中老鐵路重要節點的區位優勢,有效利用中老鐵路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照“非遺賦能、引進客流、聚集人氣、促進消費、繁榮發展”的總體思路,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的思路,結合實際,計劃在峨山縣嶍峨古鎮建設玉溪市非遺保護傳承示范基地。
“嶍峨古鎮有良好的交通區位優勢,非遺賦能嶍峨古鎮繁榮發展是一個意義深遠的課題,不僅要把嶍峨古鎮建設成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還要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實現繁榮發展。”侯慶告訴記者,建議規劃和實施過程中,要以文化事業為引領,進一步提升玉溪市非遺展示館展陳質效,提升文化內涵和吸引力,在此基礎上,強化運營管理,盤活文旅資源,積極推廣非遺,利用中老鐵路加強國際合作,推動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要緊扣“宜展示則展示、宜活化則活化、宜體驗則體驗、宜產業則產業”的特點,將嶍峨古鎮劃分為展示傳播區、非遺體驗區、非遺研學區和非遺工坊區。
“據第三方旅行團隊保險平臺不完全統計,云南省中老鐵路沿線城市2023年度前往玉溪市旅游團隊2.48萬個、37.27萬人,其中,通過旅游大巴出行的團隊高達95%以上。”侯慶介紹,玉溪非遺保護工作的經驗做法,是講好“玉溪故事”的生動實踐。觸摸歷史,擁抱未來,玉溪市將聚焦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做更多有效的工作,為建設更好的玉溪作貢獻。
短 評
扎實開展非遺工作
讓非遺煥發新生
□又亦
非遺所記錄的歷史親切、樸素而豐富,充滿了人情味和煙火氣。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玉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充分挖掘玉溪市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不斷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切實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和傳承力。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是要保護好。玉溪市多民族聚居、文化多彩,非物質文化遺產遍布全市,具有項目類別多、內涵豐富等鮮明特點。近年來,通過挖掘、整理、搶救、保護等措施,按照門類,建立和完善了非遺項目名錄。目前,玉溪有國家級代表性項目8項,代表性傳承人7人;省級代表性項目56項,代表性傳承人73人;市級代表性項目195項,代表性傳承人205人;縣級代表性項目404項,代表性傳承人562人,詳實的數據和清晰的門類,切實提高了非遺保護的能力和水平。
玉溪市創新方式,充分利用傳統節慶活動和“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開展豐富多元的非遺展示展演活動,推動人民群眾共享非遺保護成果,展現非遺在融入現代生活、推動旅游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加強對非遺傳承人的培養,推動非遺項目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讓更多人參與到非遺傳承活動中來,通過培養興趣,有效提升了各級傳承人的責任意識和傳承技藝水平,不斷擴大玉溪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以上種種,是玉溪市非遺傳承的亮點,更是有力的舉措,這些舉措打破了傳統非遺展示界限,讓非遺不再局限于空間和時間,而是讓非遺以一種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姿態融入大眾生活,促進了非遺傳播和普及。
此外,玉溪市加強陣地建設,打造非遺展示館,用好非遺工坊,為非遺傳承搭建了新穎而有效的平臺,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對于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促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將非遺融入文旅產業、鄉村振興等多元領域,激活了地方文化旅游市場,還創新性地探索了非遺活化利用的新路徑,讓非遺項目煥發新生。
如今,在非遺展示館里,觀眾身臨其境了解非遺;在非遺工坊里,人們連連贊嘆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巧妙融合;在學校課堂上,非遺傳承人開闊了青少年學生的眼界,提升了他們的素養;在景區內,非遺項目讓游客連連贊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流淌的活水,不僅要呵護好、弘揚好,還要發展好、利用好,玉溪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踐,就是繪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圖景。
相關閱讀:
- 玉溪市政府網站監管年度報表(2022年度) 2023-01-28
- 玉溪公路局機械化養護和應急中心2025-2028年電梯維護保養服務項目(二次)競爭性磋商公告 2025-07-30
- 多部門透露下半年工作重點:擴內需促消費 反內卷優供給 穩住樓市股市 2025-07-30
- 玉溪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校企共建烹飪實訓中心建設及運營服務成交結果公告 2025-07-30
- 玉溪滇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展演中心新創現代滇劇《風云滇緬路》編劇服務采購項目采購公告(二次) 2025-07-30
- 玉溪技師學院龍斌大師工作室四面體電器柜采購項目成交公告 2025-07-30
- 玉溪技師學院智能制造學院省級培育規劃教材出版項目成交公告 2025-07-30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