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5577434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市人民政府網 | 公開日期 | 2025-04-14 |
華寧縣

華寧縣地處滇中偏東南,玉溪市東部,位于東經102o491至103°09′、北緯23°59′至24°34′之間。以東南西北為序,分別與彌勒、建水、通海、江川、澄江、宜良6縣交界。縣境東西寬34公里,南北長59公里,總面積1313平方公里,山地面積116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9%,縣城距玉溪市府53公里,距昆明市148公里。全縣轄3鎮1鄉1街道,75個村(居)委會(不包括海關、海鏡社區)。全縣共有彝、苗、回、哈尼等少數民族33個,少數民族占全縣人口的30.2%,屬典型的山區農業縣。

華寧被譽為“中國泉鄉”。縣境西北角有撫仙湖,本縣擁有該湖水域19平方公里。境內分布大小潭泉630余個,平均每平方公里達0.5個。“北有泉城濟南,南有泉鄉華寧”。1996年中央電視臺《神州風采》“泉鄉華寧”節目曾如此評價,2005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玉溪》再次對泉鄉華寧進行宣傳報道。華寧的潭泉,巨者噴涌成河,細者叮咚如琴,其中以象鼻溫泉最為有名,含有21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和成份,屬中國偏硅酸礦泉水之佼佼者,被國家地礦部認定為優質珍貴礦泉水,可與世界知名礦泉水相媲美。有出水量云南第一、中國第三的七犀潭,灌溉著華寧盤溪壩數萬畝良田,這里的特產柑桔、蔬菜、蔗糖,聲名遠播。有四季清冽的恩永泉,滋養著縣城所在地寧州壩子,使寧州壩成為富足之地。又有灌溉青龍壩子的玉泉山潭泉,噴沙如月的映月泉,有吐水成珠的珍珠泉,共鳴春雷的龍洞泉……,潭泉秉賦華寧人特有的性格,造就了華寧人淳樸、善良而樂于奉獻、積極進取的秉性。
中國泉鄉—華寧歷史悠久。據青龍鎮海鏡新村遺址出土的陶片陶坯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撫仙湖東岸生息繁衍。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設毋單縣(后改為婆兮)于現在的盤溪。晉成帝時(326~334)劃現在華寧縣地域的大部和現在江川縣的一部分設梁水縣;天寶七年(748),梁水縣地為南詔步雄部,稱寧部;至元十三年(1276),稱寧州;民國元年(1912),寧州改稱寧縣(因與甘肅省寧縣同名,遂于2年10月改稱黎縣);民國21年(1932)4月取華蓋山、寧壽寺首字,改稱華寧縣。
中國泉鄉—華寧人杰地靈。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泉鄉華寧培育古今眾多仁人志士。明、清兩代共出舉人129名,進士19名。明代,有無心于仕途,有志于師道,自請擔任學職,授云南府教授,首開辦滇南辦學風氣的張文禮;有在“土木之變”中置身家性命于不顧,與于謙共同擁立景帝,挽救國家于危機的廣東道御史張海;有不畏權貴,不患得失,力持清議,直陳是非,以諍諫為己任的工科給事中王元翰;有關心百姓疾苦,以培育治國人才為己任的詩人、書法家劉大紳;有書法造詣精深,堪稱清末大家的朱家寶。民國時期,有在辛亥革命和護國運動中擔任軍職,立有戰功的張懷信等人。有抗日戰爭期間斷然拒絕日偽當局籠絡抗戰勝利后毅然出任上海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少將庭長,嚴懲戰犯,伸張民族正義的法學家李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有為云南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主要貢獻的原云南省委書記普朝柱,有“亞洲煙王”之稱的褚時健……
中國泉鄉—華寧資源豐富。中國泉鄉華寧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資源較為豐富,具有較好的開發價值和發展潛力。象鼻溫泉、撫仙湖東岸、潭泉極具開發價值,可以形成高原水鄉玉溪獨具特色的旅游特色資源。華寧具有儲量極為豐富的磷礦資源,水能資源蘊藏量大。全縣水能資源蘊藏量17萬千瓦。按照縣委、縣政府礦電結合的磷化工產業發展思路,以開發華寧豐富的水能資源為切入點,走礦電結合和磷產品深加工開發的路子,華寧的磷化工產業具有較好的開發前景。華寧縣石灰石資源豐富,為以水泥為主導的建材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