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21350328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 | 公開日期 | 2022-05-18 |
熱土地上的宣傳“領頭雁”

張有華帶領曼來鎮百姓宣教隊在曼旦小組進行宣教演出。
□ 玉溪日報記者 任紅兵 高乾恒 文/圖
五月的元江,火紅的鳳凰花迎風怒放。位于元江縣城西北部的曼來鎮,正值桃李飄香,碩果滿枝的時節。在傣語中,“曼”是村子或寨子的意思,而“來”則是好的意思。近年來,通過大力發展烤煙種植和熱帶林果,2021年,全鎮完成農村經濟總收入90236萬元,實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38元,實現了脫貧致富并大步走向鄉村振興,這個主要以哈尼族、彝族、傣族等世居少數民族為主的鄉鎮真正過上了好日子,成為名副其實的“好寨子”。
在這片充滿生機的熱土地上,經常活躍著一支百姓宣教隊,他們走村串寨,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花燈說唱形式,宣講著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讓黨的聲音傳遍千家萬戶。這支隊伍的領頭人就是張有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退休10多年來,盡管身患多種疾病,但張有華不計報酬、不要名利,組建了這支百姓宣教隊,自兼領隊、領唱及唱詞創作等數職,走遍曼來各村各寨,宣教演出數百場。
“組織百姓宣教隊,我不圖什么名利,也不要報酬,只要群眾喜歡,我就會盡心盡力地去演出,把黨和國家的政策法規宣傳好、普及好。”
5月10日傍晚,蒙蒙細雨中,一輛載著元江縣曼來鎮百姓宣教隊成員的中巴車正行駛在前往曼旦小組演出的路上。“今天真的忙,早上和下午一直在曼來社區錄制視頻,由于節目比較多,大家都很累,晚上還要到曼旦小組演出。”曼來鎮百姓宣教隊負責人張有華略顯疲憊地對記者說。
花燈演奏是當地百姓較為喜愛的文藝活動之一。節目還未開始,村民們就早早地從四面八方趕來圍坐在舞臺下方,演出現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伴隨著鑼鼓聲、三弦聲響起,花燈說唱表演拉開了帷幕,“養老保險是靠山,老有所養才平安。”“白建才,我問你,領取養老保險金,條件有哪些?”……曼旦小組是典型的傣族聚居村,表演過程中,張有華除了靈活運用傣族語言唱花燈,還創新穿插知識互動問答環節,一問一答之間,自編歌曲《養老保險 惠民工程》,讓群眾進一步了解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各項政策,提高了該項國家惠民政策的群眾知曉度,增強了群眾參與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當晚,《贊云南省民族團結示范區建設條例》《全民反恐 共筑平安》《生態文明建設大家齊動手》《愛護鐵路幸福多》等精彩節目輪番上演,群眾的掌聲和喝彩聲此起彼伏。
“張老師的節目不僅符合老百姓的口味,我們還能從中了解到對農民有利的各項政策。這幾年他的演出我幾乎每場都來,通過觀看這些演出我們了解到了關于護林防火、電信詐騙等許多知識,太值得啦!”村民陶應琴笑著告訴記者。同時還說到,聽了今天的宣講,她意識到了為自己購買養老保險的重要性,表示今后一定會按時繳費,減輕孩子的養老負擔。
同樣每場不落的曼旦小組組長白云偉說:“張老師很會照顧人,來我們村演出都是在晚上空閑時,大家都有時間觀看,村民們都非常喜歡他接地氣的表演,每次都是座無虛席。”
明明可以在家賦閑休息、安享天倫之樂,為何卻義無反顧選擇了一條東奔西走、風塵仆仆之路?帶著這個疑問,記者來到張有華正能量工作室進行探訪。
“外出往返人員要及時報備,出門戴好口罩,做好自我防護……”剛來到工作室門外,就聽到音響在循環播放疫情防控的相關知識和政策。見到張有華時,他正在電腦前整理資料。“這是宣教隊開展活動情況的統計表,這是今年我自編的歌曲,這是2016年至今每年的工作總結……”張有華熱情地向記者介紹著各種資料。面色黝黑、飽經風霜的張有華看上去像一名樸實的村民,但說起宣教工作卻滔滔不絕:“退休后我每天都收聽收看中央和省、市、縣四級電視新聞,只要有新的政策,我都會在10天內下載整理,不超過半個月就要宣傳出去,等今年黨的二十大召開后,我的‘特色菜單’立馬就要換菜啰。”張有華對下半年將召開的黨的二十大充滿期待,他知道這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他已經做好了宣講準備,要在第一時間把黨的最新聲音傳遞到基層群眾之中。
“作為一名黨員,退休不能褪色,我是黨務工作者出身,幫助人民群眾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張有華對記者說。
八年來,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宣教工作上,一共編寫了宣講稿54篇、花燈說唱60首,宣講208場,演出140場,在農村黨支部講課60次,聽眾達到8.3萬人次。如此精確的數據來源于他多年養成的一個習慣——每次外出宣講,無論時間多晚,他都要將一天的工作情況詳細記錄下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有華和他的宣教隊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和稱贊。2017年去團田村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一位80多歲的老人,走了5公里的山路來看他演出;在石腳地小組宣講時,講到國家延長土地承包期,農民們激動地站起身來拍手叫好;知道他在縣體育館宣講,兩位老人專程打了10多公里的車過來聽……回憶起開展宣講工作這幾年遇到的感人故事,張有華能夠感受到一份力量,這力量來自佩戴的黨員徽章,也來自臺下那些信任的目光。他充滿激情地說:“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基層群眾對國家形勢和黨的政策了解的迫切需求,我只能盡心盡力地表演,把黨和國家的政策法規宣傳好,使政策法規迅速普及,幫助群眾理解,才對得起大家對我的支持。”
“黨和人民把我從一個小學畢業生、大隊‘劁豬匠’培養成機關干部,我要對得起黨對我的培養,永遠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要在有生之年多為黨和國家做點事。”
張有華出生于1954年,16歲參加工作,是曼來大隊的一名畜牧獸醫員,1980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在已有42年黨齡,從站在鮮紅的黨旗下宣誓那刻起,他就下定決心,要用一生來珍惜這個光榮的稱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提到對他黨員生涯影響最深的人,張有華深情地說起了自己94歲高齡的岳父李元富。李元富是一名有65年黨齡的老黨員,也是張有華最敬佩的人。有一次,老人需要更換一枚新的黨員徽章,就讓女兒幫忙找,女兒開玩笑說不就一枚黨員徽章嘛,不戴不就行了。老人聽后十分生氣,情緒激動地說:“黨員徽章是一種身份,帶上它的那一刻,就已亮明了身份,這是一份承諾,更是一份責任!”那是他第一次看到岳父發脾氣,每當回憶起這件事,他就心潮澎湃,眼眶微微泛紅。這種把黨作為一種信念的情感深深地感染了張有華,從此他也黨員徽章不離身,到現在一直保留著出門戴黨員徽章的習慣,時刻把回報黨恩掛在嘴邊、記在心間。
張有華先后在不同的鄉(鎮)和縣民政局工作過。履職期間,張有華兢兢業業,了解群眾所思所愿,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立足崗位踐初心,恪盡職守辦實事,曾先后被評為省、縣級優秀黨務工作者、玉溪最美老干部等。
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黨和人民把我從一個小學畢業生、大隊‘劁豬匠’培養成機關干部,我要對得起黨對我的培養,永遠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要在有生之年多為黨和國家做點事。”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2016年,張有華擔任曼來鎮百姓宣教隊負責人。從此,張有華的宣講活動從“獨角戲”變成了“民族歌舞+花燈說唱+政策宣講”的模式,內容更豐富,表演更精彩,更加受到群眾的歡迎。2018年,在政府和社區的支持下,張有華依托宣教隊成立了“老黨員工作室”和“正能量工作室”,這為張有華開展宣講工作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他干勁更足了。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的基層工作經歷,讓他學會了哈尼族、彝族、傣族各種民族語言,每次演出都是由他來擔任主唱。“現在身體不行了,有時會感到力不從心,但我會堅持下去,一直到講不動、唱不動、跳不動的那一天。”
“沒有家人和隊員的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不會開展得這么順利,他們是我堅強的后盾。雖然演出沒有什么報酬,但大家都是心甘情愿的,每個人都熱愛這份工作。”
跟隨張有華回到家中,屋前屋后栽種的月季、雛菊、沙漠玫瑰開得正艷,與水缸中含苞待放的荷花、千絲萬縷的錦屏藤構成一道清新秀麗的農家小院風景。張有華的妻子李惠珍一邊熱情地打招呼,一邊張羅著午飯。
記者借機與張有華的妻子攀談了起來,一開始妻子和女兒對他的宣講工作很不理解。“我跟他說,你都是退休的人了,不要自己沒事找事。而且他有糖尿病,干起工作來經常忙得團團轉,生活不規律,我們總是提心吊膽,擔心他哪天突然倒下,可不管怎么說都勸不了他。”李惠珍無奈地說道。女兒張紅梅也總是勸他不要出去奔波了,還給他送來了一幅寫著“天倫之樂”的字畫,希望他能好好在家休息,安享晚年生活。可心系群眾又閑不住的他怎么能放下這份工作呢?他微笑著解釋:“我是老黨員,教育和引導群眾,我有責任和義務。”隨著時間的推移,妻子和女兒看到他的節目在村里很受歡迎,也知道了宣講工作的重要意義,除了心疼外,又多了份默默的支持。
張有華對自己創辦的這支隊伍充滿了感情,對每一名隊員都關心備至。曼來鎮百姓宣教隊由哈尼族、彝族、傣族、漢族、拉祜族5個民族組成,成立初期只有17人,現在已經發展到64人。在采訪隊員時,有些隊員都忘記了自己是什么時候參加宣教隊的,但只要問到張有華,他都能準確無誤地說出每一名隊員的加入時間和在隊里擔任的角色。
“沒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不會開展得這么順利,他們是我堅強的后盾。團隊里的每個人,不但有自己獨特的技能,更有無私奉獻的精神。雖然表演沒有什么報酬,但大家都是心甘情愿的,每個人都熱愛這份工作,盡職盡責,因為大家都認為這份工作很有意義。正因為有了大家的努力,宣教隊才會走到今天,才會發展得越來越好。”張有華表示對家人和每一名隊員都很感激。
“在老張的幫助下,曼來鎮的宣傳工作在全縣一直名列前茅,他就是咱們鎮另一個‘宣傳委員’。”曼來鎮宣傳委員快云興告訴記者。張有華的工作室就在社區辦公樓一樓,群眾來辦事前都會先找他咨詢,每次他都耐心解答。附近有村民發生矛盾,他總是第一時間出面勸導,消除誤會。“他在我們當地可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人緣特別好,無論是青年小伙還是八旬老農,提起他都會豎起大拇指,發自內心地說聲佩服。”
“曼來鎮雙語宣傳工作的推進離不開張老師的幫助,去到哈尼族、彝族或傣族村寨,老百姓聽不懂普通話,他就用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宣講,沒有主持人,他就自己上。”曼來鎮黨委副書記范旺興告訴記者,曼來鎮主要由哈尼族、彝族、傣族3個少數民族組成,而且世代群居,這么多年從未發生過民族糾紛問題,民族團結工作成效顯著。范旺興說:“現在,我們正積極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鎮,除了需要3個民族相互之間增進了解和信任外,還要幫助少數民族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增強對黨、對國家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老張的作用太關鍵了。”
相關閱讀:
-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經濟韌性 2025-05-16
- 紅塔區大營街街道大營街社區關于云南省XXX項目的申報服務成交公示 2025-05-16
- 防災減災集中宣傳活動開展 2025-05-16
- 市委召開專題會議 征求對市委六屆十次全會文件的意見建議 2025-05-16
- 江川區委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領導小組召開會議 2025-05-16
- 防災減災集中宣傳活動開展 2025-05-16
- 玉溪市人民政府關于“云震應急·2025”大震巨災五位一體聯合救援演習期間對無人駕駛航空器實施臨時管控的通告 2025-05-14
- 峨山彝族自治縣醫療與健康服務集團東軟醫藥服務管理信息系統運行維護服務采用單一來源采購的情況說明 2025-05-13
- 市湖泊管理局深入開展“三湖”保護條例普法宣傳 2025-05-13
- 中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步伐堅定不移(鐘聲) 2025-05-13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