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51620785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 | 公開日期 | 2025-09-03 |
峨山文廟有位“沉默的老者”
峨山文廟有位“沉默的老者”
——尋找玉溪名木古樹系列報道之“峨山古柏”

四百余年的蒼勁古柏靜靜矗立。

方廷忠仰望生命力頑強的古柏。
□ 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李艾麗 文/圖
在峨山縣雙江小學的校園里,一棵四百余年樹齡的蒼勁古柏靜靜矗立。它灰褐色的樹干上,深深淺淺的紋路如同歲月鐫刻的密碼,在漫長歲月中默默見證著彝鄉的文脈傳承與紅色故事。
這棵古柏的“年齡”要從明朝算起。雙江小學原校長方廷忠向記者介紹,峨山文廟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位于縣城東門內。明天啟七年(1627年)由知縣蔣恒盈籌資遷建于城北玉屏山麓(現為雙江小學),這棵古柏便是當時一同移栽的。經考證,古柏樹齡已達460年,在峨山境內是樹齡最長的柏樹,已被列為云南省重點保護古樹名木。
如今,這棵古柏依舊長勢旺盛。其樹高25米、東西冠幅18米、南北冠幅12米,需3到4個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將樹干環抱。它舒展優美的樹形,枝葉濃密繁茂,一年四季都透著勃勃生機。
“柏木本來生命力就強,這棵古柏更顯堅韌。”方廷忠說。數百年來,古柏扛過了多次強烈地震、大雪嚴寒等自然災害,卻始終挺拔、蔥郁。更讓人動容的是,特殊年代里曾有人想砍掉它,有心人不得已將爪釘等鐵制品打進樹身,以此阻止砍伐,如今那些斑駁的“傷痕”仍留在樹干上,形成了一個個突出的樹瘤,成為守護與不屈的獨特印記。
古柏就生長在峨山文廟大成殿正前方一側,與文廟的建筑融為一體。文廟遷到此處后,曾在清乾隆丙申年(1776年)迎來重建,當時建起了正殿、廊廡、戟門、欞星門等建筑,形成坐北朝南、東西對稱的四重院落,殿宇巍峨大氣,規制十分完整。峨山文廟歷經多次修繕,但如今僅留下大成殿和泮池,靜靜訴說著過往的輝煌。
在古代,文廟是宣揚儒學的重要場所,峨山文廟也不例外。它最初在縣城修建時,是一座帶有軍事屯堡風格的建筑,成為中央王朝在玉溪彝族聚居區播下的一顆儒學種子。隨著遷移與修繕,其成了峨山文教的核心地帶,到清代康熙至光緒年間,文廟周邊先后有樂育、登云、萃秀等書院興起,形成“學宮育士、書院輔之”的教育體系,為彝鄉培育了大批人才。
時代變遷中,1907年,峨山文廟里開辦嶍峨官立高等小學堂。辛亥革命后,實行新學制,改為縣立兩級小學校。1930年后改稱黌文小學。1938年春,峨山縣立簡易師范學校改辦為峨山縣立初級中學,校址在今雙江小學。1946年,雙江鎮女子國民學校(又名范秀小學)并入,改為峨山縣雙江鎮中心國民學校。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縣內區鎮調整,文廟的學校曾數次更改校名,1985年后改稱峨山彝族自治縣雙江小學,延續著教書育人的使命。
這棵古柏不僅是彝鄉文脈的見證者,更目睹了滇中革命火種的傳播。1946年7月,峨山的共產黨員在文廟內秘密集會,組建了中國共產黨峨山縣工作委員會(峨山縣工委),明確了工作方針與策略。此后,縣工委以峨山中學為據點,秘密開展革命活動,并逐步向全縣推進,點燃了滇中革命武裝斗爭的烽火。在縣工委的領導下,峨山各族人民積極投身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革命斗爭,最終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已在雙江小學工作23年的方廷忠,總把古柏比作“沉默的老者”。“這些年,不少人專門慕名來學校看它,它的知名度也越來越大,和這所百年小學校相互映襯,看著一屆又一屆孩子從懵懂孩童長成有志少年。”方廷忠說。
如今,雙江小學經常圍繞古柏開展紅色主題活動。孩子們在樹蔭下聆聽革命故事、了解彝鄉的歷史。“它不只是一棵古樹,更是鮮活的‘教材’。”方廷忠說,“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像古柏一樣,深深扎根大地、努力茁壯成長,把彝鄉的文脈和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
這棵穿越四個世紀的古柏,見證了文廟的興衰、學堂的變遷,也見證了革命火種的燎原。它的每一圈年輪里,都藏著彝鄉的文脈與紅色記憶,在陽光下靜靜訴說著過去,也憧憬著未來。
相關閱讀:
- 《微生·大觀—— — 我們與微生物的恩怨情仇》主題臨展開啟 2025-09-03
- 峨山文廟有位“沉默的老者” 2025-09-03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