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41548031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 | 公開日期 | 2024-08-12 | 
古樂遺韻重獲新“聲”——峨山洞經的傳承與發展

李壽文老人每天清晨起來習慣翻閱20多年前親手抄下的洞經古樂。

鄭彝忠(右二)和老友把玩父親鄭秉昌傳下來的低音龍頭大二胡。
□ 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饒平 文/圖
峨山洞經興起于民國初期,傳承了30余年而中斷。2002年,峨山洞經愛好者鄭彝忠、李壽文、曾華安、朱昱興等共同發起,成立峨山民間古樂團(以下簡稱“古樂團”),宗旨是挖掘、收集、整理、發揚本土古曲、花燈、戲曲、山歌、小調等民族民間音樂藝術。成員有縣文工團業務骨干、企業干部、工人、文藝愛好者等。
古樂團除了挖掘、整理、演出《玄咒》《大洞腔》等20多個洞經古樂曲牌外,還創作、編排了花燈歌舞、小品、說唱等100多個節目,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傳承優秀民間音樂文化,并賦予其新的內容和生命力。古樂團先后巡回送戲到峨山縣、易門縣、新平縣、紅塔區、江川區等縣(市、區),最遠還去過西雙版納州的大勐龍進行慰問、交流演出,受到熱烈的歡迎和較高的贊譽,近年來共計演出130多場,觀眾達20余萬人次。
峨山洞經的來歷
據史料記載,峨山洞經的由來與1913年的7.1級大地震有關。此次地震,峨山縣公署、局所、學校、寺觀等處房屋盡數倒塌,城墻和橋梁倒塌甚多,民居倒塌十之八九,受災5000余戶。震后緊隨而至的是多種次生災害,特別是瘟疫傳染、蔓延,死亡人數隨之增加。這次地震,整個震區共傷亡3000余人,峨山傷亡特重,死亡942人,受傷1000余人。由于當時神鬼思想盛行,面對地震慘狀,民眾認為這是神鬼作祟,必須及時向蒼天諸神祈禱,以此消災降福。于是地方鄉紳和民眾做了兩件事:一是操辦“水陸大齋”;二是委派專人到新興(今紅塔區)小廟街聘請洞經學者“李老先生”(李仁甫的祖父,名字暫不可考)去峨山設立經壇,教授洞經談演。從此,峨山有了洞經會,成員多為縣城內有聲望的士紳文人,如杜安廷、周子文、景石泉、王明遠、李存等。
洞經的全稱為“文昌大洞仙經”,簡稱為“文洞經”或“洞經”,是一種莊嚴、高雅而又熱烈、親切的綜合音樂藝術。據鄭彝忠、李壽文、曾華安3位老藝人介紹,峨山洞經壇是民國時期的一個群眾團體,既宣揚儒家和道家學說,又是一個慈善組織,用弦歌雅樂祈禱平安、禳災解厄。可貴的是,峨山洞經把外來樂曲與本地民族民間音樂融合,自成一格,既有典雅、肅穆的殿堂音感,又有樸素、親切的鄉土柔情,其獨特的內涵、莊嚴的形式和悅耳的音符,多少年來一直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曾華安說:“洞經音樂保留了典雅、奇妙的古樂風味,和諧、安詳、舒適的音樂品格,符合民間千百年來傳統的審美情趣。它以唱、奏、禮互相配合的藝術形式,讓人們在體味傳統吟誦的同時,給人以藝術的享受、心靈的凈化與精神的升華。這是洞經音樂在舊時傳統文化中始終居于統率地位并久演不衰的根本原因。”
民國時期的四代洞經傳人
峨山洞經壇自1913年創建,至1949年停止,30余年歷經四代傳承:一傳為杜安廷等,受教于玉溪的“李老先生”;二傳由杜安廷傳授給高昆、董其興、張自立、熊文璽、張復謙等;三傳由周子文傳授給鄭秉昌、錢立本、李國強、周福禧等;四傳由周福禧傳授給李自榮、張啟明、魏如等人。四代傳承中,人數最多、活動最興盛、留給后人印象最深的,當數鄭秉昌等人這一代。
周子文,雙江鎮中街坊人,前清拔貢,博學多才,曾任云南省廣通縣知事,回鄉后致力于家鄉文化教育事業。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他主持建蓋縣城宣講堂,后又開辟縣城西邊錦屏山風景區,是峨山洞經壇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錢立本,善吹嗩吶,為吹嗩吶而不顧一切,最終倒在經壇之上而去世,可謂為洞經藝術獻身。
鄭秉昌,即鄭彝忠的父親,縣城上街坊人,周子文的大弟子,與李國強同期供職于峨山縣民眾教育館,并共同到昆明購買石印機,創辦峨山縣第一個印刷(石印)作坊。鄭秉昌聰明好學,在洞經會中,談演及諸般樂器皆能勝任。如今,他的兒子鄭彝忠還珍藏著一把鄭秉昌傳下來的低音龍頭大二胡,比一般的二胡要大三四倍,拉起來音色沉穩渾厚,幾十把二胡也壓不住它厚實有力的聲音。
鄭彝忠說:“值得一提的是,那時峨山的洞經會與鄰縣洞經會的不同之處,在于打破了婦女不能登上經壇的傳統,敢于吸收沖破封建禁錮的婦女為成員,讓她們登臺談演洞經,代表人物有胡玉冰、楊靜芳、董秀云等。在她們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下,峨山洞經壇的活動發展到鼎盛時期,每年的固定談演活動多達7次。每次會期的洞經談演時間不等,一般為3天,多則5天。”
早期的洞經談演活動
據鄭彝忠介紹,峨山洞經談演的經壇早期設在縣城內的上街黃公祠,后來遷至中街坊文星街宣講堂內。經壇的正堂后墻上懸掛圣誥牌位和神圣牌位,下設八字形經桌,上擺香爐、蠟臺、經書,齋供花、果等物。前置蒲團,兩側設桌椅,供上座者對視談演,樂隊及其監經居前臺演奏。
參加洞經談演的人員須身著長袍馬褂、青鞋白襪,按先后次序一一上壇就座,樂手聽到首座掌板發號施令后即鼓樂齊奏。每日分早、中、晚3節談演,每節談演2至3個小時,整個談演活動時而震天動地、熱烈歡騰,時而婉轉悠揚、悅耳動聽,使聽眾心馳神往,恍如置身于仙境。
“峨山洞經談演活動比通海、新平等起步較晚,雖受歷史局限,但就其藝術而言,峨山洞經仍不失為一種民間的古典音樂,是民間高雅的文化活動。”李壽文說。
古樂團白手起家再出發
古樂團成立之初,完全是白手起家,組建前沒有任何設施及裝備。大家不辭辛苦,四處奔波,多方協調,購置了編鐘、古箏、鑼、鈸等樂器,加上成員自備的月琴、琵琶、嗩吶等,擁有大小樂器50多件。為了演出需要,樂隊還縫制了唐裝和彝族服飾共計50余套,舞蹈隊添置了彝族、白族、藏族、傣族、哈尼族等民族舞蹈服裝150余套(件),并配置了燈光、音響等設備,為正常開展演出活動奠定了基礎。
古樂團還對民間古樂進行收集、整理和傳承,先后收集了當地的《楚辭》《將軍令》等10首古曲,并對其中的《大洞腔》等進行改編,配上和聲,大膽地揉進了一些現代元素,表演完后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之后又相繼收集補充了幾首外來古曲《浪淘沙》《八卦》等。大家齊心協力,發揮自己的特長、優勢,在傳承的基礎上,自創、自編、自演了多場文藝節目,受到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古樂團積極參加縣里舉辦的各種文藝活動,多次參加玉溪市舉辦的各類文藝調演、展演和比賽,并榮獲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20余次。古樂團經常受邀深入農村、廠礦和小區,利用古老的民族民間藝術,以古喻今,勸人為善,教育后代尊老愛幼、贍養老人,用朗誦演奏及伴唱的形式,把優雅肅穆的旋律帶給廣大觀眾。
斗轉星移,古樂團建立至今,走過了22個春秋,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許多歡樂,同時也經歷了許多艱難困苦,大家還是堅持了下來。古樂團成員大多是老年人,但他們老有所為,為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作出了貢獻。
相關閱讀:
- 玉溪市民政局關于2024年度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情況的公告 2025-07-30
 - 玉溪市教育體育局關于2024年玉溪市體育彩票公益金籌集使用情況的公告 2025-07-30
 - 關于印發2025年上半年林業有害生物發生情況及下半年趨勢預測的通知 2025-07-30
 - 玉溪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玉溪市人民政府2025年度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目錄的通知 2025-07-30
 - 玉溪滇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展演中心新創現代滇劇《風云滇緬路》編劇服務采購項目采購公告(二次) 2025-07-30
 - 社區夏令營構建“家門口的成長課堂” 2025-07-30
 - 血染沙場的抗日英雄——彝家英烈施王政 2025-07-30
 - 青石雕獅魂匠心守文脈——通海滇南石獅雕刻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2025-07-30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