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41562604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 | 公開日期 | 2024-10-22 |
峨山彝族花鼓舞綻放時代華彩

2024年“六一”兒童節活動上,雙江第二小學花鼓舞社團學生匯報表演。(雙江第二小學供圖)

峨山花鼓舞表演。(玉溪日報資料圖)
□ 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宋蝶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是集歌舞樂于一體的傳統舞蹈,主要流傳于峨山縣塔甸、富良棚、岔河、甸中、大龍潭等鄉鎮,輻射至晉寧、雙柏、新平、元江等毗鄰縣(區)。2006年,云南省政府命名峨山縣為“彝族花鼓舞之鄉”,彝族花鼓舞也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21年,彝族花鼓舞被列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擴展名錄)。
過去彝族花鼓舞主要用于傳統喪禮,旨在送靈歸祖。在遙遠的歲月里,彝族先民懷著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祖先的崇敬,以鼓為媒、以舞傳情,創造出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經過漫長的歲月洗禮,彝族花鼓舞不斷適應社會發展,衍生了藝術表演新功能,每年的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活動都有花鼓舞表演。去年,峨山彝族花鼓舞表演團隊更是多次亮相在云南玉溪高原體育運動中心舉辦的2023賽季中乙聯賽中。從古老的祭祀之舞到如今在各類舞臺上綻放光彩,花鼓舞見證了彝族人民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傳承,它不僅是一種舞蹈藝術,更是一部生動的彝族歷史文化教科書。
傳承與創新并行的民族藝術
彝族花鼓舞分急鼓和板鼓兩部分,急鼓動作較快,熱情奔放,剛勁有力;板鼓莊重沉穩,輕柔舒緩。花鼓舞動作主要表現在腳上,有踩、踏、蹬、踢、跺、頓、蹲、繞、彈、崴膝以及吸腿空轉、吸腿繞腳、雙腳縱步等復雜的動作,有“拜四方”“螺螄轉”“鬼跳腳”“割蕎調”等35個套路。
彝族花鼓舞的表演形式更加注重藝術表現力和觀賞性,通過精心編排的舞蹈動作、隊形變化以及與音樂、燈光等元素的配合,呈現出更精彩的視覺效果。“在一些大型文藝演出中,花鼓舞表演者會對舞蹈的動作和套路進行重新編排或加入新的創意元素,使花鼓舞更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峨山縣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主任張飛斐說。
在動作和套路創新方面,彝族花鼓舞的傳承人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增加花鼓舞的觀賞性,傳承人在動作難度上不斷進行創新,通過增加動作的復雜度、速度和力量,使花鼓舞的表演更具挑戰性。
“跳花鼓舞的四十多年時間里,我一直在不斷地嘗試創新花鼓舞的動作和套路,讓它跳起來更加具有藝術性和觀賞性,同時更加貼近生活。”來自峨山縣岔河鄉的國家級彝族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告訴記者,他從十幾歲便開始學跳花鼓舞,慢慢地發現傳統花鼓舞的套路比較單一,于是便萌生了想要創作出更加好看的花鼓舞動作和套路的想法。柳學光不斷地揣摩、練習,編創出了“蜻蜓點水”“三步蹬腳”等技巧性高、難度較大的動作和“鬼跳腳”“拿波畢”等表演時間長、觀賞性強的套路,并與同為彝族花鼓舞傳承人的周興一起創立了著名的“柳周對腳”,為峨山彝族花鼓舞的創新發展作出了貢獻。
拓展更加廣泛的傳承基礎
“日日鼓聲不絕,夜夜鼓聲不斷”。彝族花鼓舞在峨山擁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在峨山,各彝族村寨都有花鼓舞隊伍,目前共有500多支彝族花鼓隊、近萬名彝族花鼓舞愛好者。”張飛斐介紹,全縣建有2個花鼓舞協會、14個花鼓舞傳承點、19個校園培訓點,在全縣中小學校推行“花鼓舞進校園”活動,開辦彝族花鼓舞興趣班,不斷夯實花鼓舞傳承基礎。
“學校開設花鼓舞社團,邀請花鼓舞傳承人到校授課,每周五下午的兩節課進行活動,每學年大概會有四十多名學生參加。同時,學校還組織‘小小星火’講解員在學校宣講彝族花鼓舞文化。”峨山縣雙江第二小學教師范文姬介紹,每年“六一”兒童節期間,學校都開展社團活動成果展,參加花鼓舞社團的孩子會將這一年的學習成果進行匯報演出。
“我非常喜歡彝族花鼓舞,學跳花鼓舞不僅可以鍛煉身體,還能領略到彝族豐富的民族文化精神。”雙江第二小學二年級學生施楠說。
此外,峨山縣各級傳承人每年都積極開展非遺傳承帶徒活動,采取收徒、辦學等方式開展傳承工作,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藝,培養后繼人才。同時,傳承人還積極參與展覽、演示、研討、交流等活動。
“我們每年組織縣內各級傳承人進行兩次學習培訓,通過交流傳承經驗、匯報每年傳承工作、上交個人傳承總結等方式提升傳承人傳承水平。同時,積極傳達中央、省、市關于非遺保護工作和傳承人的相關文件提高認識。”張飛斐介紹,通過積極組織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展示、展演活動,以展板展示、宣傳資料發放、舞臺展演活動等形式,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社區。
聚力破解發展難題
“我現在主要經濟來源是開貨車,業余時間會跳花鼓舞,也有很多人上門找我學習,我有空都愿意教,學校邀請我去上課,我也非常愿意去。”談及傳承與發展面臨的問題,柳學光坦言資金不足是最大的問題,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撐,很多傳承、表演活動無法開展,傳承人的積極性也很受打擊,因為熱愛這項藝術,很多時候是義務在做一些傳承活動,但這對于彝族花鼓舞的長期傳承和發展來說是很不利的。
除了經費的缺乏嚴重制約峨山彝族花鼓舞傳承工作正常開展外,社會各界對彝族花鼓舞保護的認識不夠、電視及現代傳媒方式的普及、業余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直接對彝族花鼓舞等傳統文化造成了巨大沖擊,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事實。傳承人才青黃不接,彝族花鼓舞傳承人多數年歲已高,后繼乏人且缺乏專業人才培養和保障機制,后備人才匱乏。此外,宣傳推廣不夠,年輕人對彝族花鼓舞項目具體內容知之甚少,更談不上喜歡。
“希望每年有固定的非遺工作經費和重點非遺項目傳承保護經費,每年能給予傳承人一定的傳承補助和傳承活動經費,用于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帶徒傳藝,同時增強傳承信心和榮譽感。”張飛斐說,“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聯合文化、民宗以及縣內各所學校開展好彝族花鼓舞進社區、進校園傳承活動,同時采取相應鼓勵措施,充分調動民間藝人和相關民間組織的積極性,共同參與到傳承發展彝族花鼓舞工作中。”
相關閱讀:
- 玉溪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研和校區二食堂、五食堂及峨山校區五谷堂食堂對外承包經營招標項目(一標段至三標段)中標結果公告 2025-07-29
- 云南省202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省級綜合試點培訓在峨山舉行 2025-07-29
- 以樂為媒 以歌會友 讓時代強音在聶耳故鄉唱響 2025-07-25
- 紫玉花卉:科技賦能綻放活力 2025-07-25
- 紫玉花卉:科技賦能綻放活力 2025-07-25
- 以樂為媒 以歌會友 讓時代強音在聶耳故鄉唱響 2025-07-25
- 《元江縣彝族志》出版發行 2025-07-24
- 玉溪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峨山校區校企共建“書香超市·共讀空間”項目公開招標公告 2025-07-24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