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51619399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 | 公開日期 | 2025-08-27 |
隱藏在崇山峻嶺間的“山蘇第一寨”——探訪中國傳統村落峨山縣大西村

大西村村口的“山蘇第一寨”石牌坊。

筆直的道路穿過村落,通往大西山火壇。

大西山山頂的火壇始建于明代。每年火把節,人們便會在這里完成鉆木取火的神圣儀式。
小檔案
地名:大西村。
地理坐標:峨山縣塔甸鎮大西村委會。
地名來歷:因地處縣治之西而得名。
地名沿革:大西村的歷史可追溯至明代。據當地文獻記載,大西村于明代建村,1952年建鄉,以位置在縣治之西設大西鄉,因鄉政府駐此村,村名隨之改為大西。大西,彝語名為“山蘇白克”,意為山蘇群眾居住的高山。
中國傳統村落:大西村歷史悠久,是峨山縣彝族山蘇支系的傳統聚居地。在時代發展中,大西村仍保留著彝族山蘇支系的古老傳統和習俗。2016年,大西村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 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顧世丹 文/圖
在峨山縣綿綿群山的褶皺深處,隱藏著一座充滿神秘色彩的古村落——大西村。這里不僅是彝族山蘇支系的聚居地,更是玉溪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素有“圣火之地”“山水畫卷”“世外桃源”等美稱。作為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之一,大西村以其獨特的民族文化、古樸的建筑風格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吸引著人們探尋的目光。
時光眷顧的彝族古寨
大西村坐落于峨山縣城西北90多公里的塔甸鎮大西村民委員會。蜿蜒的山路是前往大西村的唯一通道,它如絲帶般盤旋而上,仿佛引領著人們穿越時空,直達那片被時光眷顧的彝族古寨。沿途群山環抱、綠意盎然,松木蔥郁、鳥鳴聲聲,每一處景致都透著古樸與寧靜。
經過數小時的跋涉,終于抵達大西村。大西村靠山而居,西與新平縣新化鄉山水相連,北與楚雄州雙柏縣隔江相望。村口“山蘇第一寨”的石牌坊昭示著這座村寨在當地的獨特地位。
村寨坐北朝南,層層疊落,與山坡渾然一體。村內建筑依山勢地形起伏而建,彼此相連。生活在這里的彝族山蘇人家,如星羅棋布般散落,耕地、森林與民居錯落有致地交織在一起,鋪展成一幅立體生態畫卷。
大西村是峨山彝族三大支系之一的山蘇支系的傳統居住地,這三大支系包含納蘇、聶蘇和山蘇。據峨山當地文獻記載,塔甸鎮境內的彝族主要為納蘇支系,有少部分聶蘇支系和山蘇支系。在地方史志的記載中,關于山蘇支系有著簡短的文字描述:“潛居深山,板片為屋,種蕎稗為食?!边@種堅韌的生存智慧,讓大西村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保持著獨特的文化基因。
大西村的歷史可追溯至明代。據當地文獻記載,大西村于明代建村,1952年建鄉,以位置在縣治之西設大西鄉,因鄉政府駐此村,村名隨之改為大西。大西,彝語名為“山蘇白克”,意為山蘇群眾居住的高山。
據大西當地人描述,山蘇支系早年從魯奎山遷至大西山,說著自己的山蘇話,這種語言全靠祖輩口口相傳,當地其他彝族支系也無法聽懂。山蘇支系的族人生性靦腆,舊時鮮少與外界往來,既不與外族通婚,也不與鄰近彝族村寨聯姻。這個族群始終秉持著誠實重義、勤勞淳樸、勇敢無畏的品格,并保留著彝族古老的語言與風俗。正因如此,大西村被譽為“山蘇第一寨”。
據了解,新中國成立后,峨山縣實行土地改革,為劃分田地,山蘇群眾按所崇拜的圖騰歸宗,分別以“?!薄般濉睘樾眨_啟了嶄新的生活篇章。這一轉變,反映了時代變遷對民族地區產生的深遠影響。他們以土地為生活根基,以文化為精神血脈,傳承著古老的生存智慧,并逐步融入現代文明,綻放著獨特的民族魅力。
歲月雕琢的詩意棲居
踏入大西村,村內民居依山勢地形而建,多為土木結構的彝族傳統民居,也稱彝族土掌房,其建筑整體色調以土黃色為主。作為山蘇人世代棲居之所,土掌房承載著彝族先民的智慧結晶。
彝族土掌房歷史悠久,舊時,彝族先民為適應滇南亞熱帶多雨濕潤的氣候以及多山少地的地形特點,在自然環境、審美觀念和宗教文化的多重影響下,經過長期的實踐與探索,創造了這種獨特而實用的民居建筑形式。
大西山蘇群眾的土掌房,以泥土、木料、石塊為主要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建蓋時,以石為墻基,用土坯砌墻或用土筑墻,墻上架梁,梁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這樣的屋頂不僅堅固耐用,還具有良好的隔熱性能,冬暖夏涼,能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
由于大西地處高寒山區,風大、霜重,冬季常有雪花飄落。所以,這里的土掌房大多低矮緊湊,窗戶小巧且不透風。這種設計既抵御了風霜的侵襲,又能保溫,使得屋內溫暖宜人。雖然土掌房容易漏雨,但其整體結構的實用性和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性,使得它成為山蘇群眾世代傳承的民居建筑模式。
如今,在政府部門的政策扶持下,大西村的房屋得到了統一修繕與改造,平頂被改為瓦頂,整體建筑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基礎上,更加凸顯出“青灰瓦”“土黃墻”的山蘇建筑文化元素,讓這座古老的村落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行走在大西村,不時可見黃澄澄的玉米棒子掛在墻頭或檐下。那金黃的玉米與周圍環境相互映襯,宛如一幅生動的田園畫卷,充滿了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生活氣息,展現出山蘇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跨越時空的狂歡
在大西村,火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精神紐帶,更是山蘇群眾生命哲學的隱喻。每年農歷六月廿四,當火把節的火光染紅天際,一場盛大的狂歡便拉開了帷幕。
大西村是通往大西山火壇的必經之地。大西山海拔2406米,是峨山彝族先民心中至高無上的圣域。山頂的火壇始建于明代,以“天圓地方”的格局暗合彝族宇宙觀:外壇方形,內壇圓形,三層壇臺托起一塊形似龜背的取火石。每年火把節,畢摩需提前測算吉時,率村民攀登349級臺階,完成鉆木取火的神圣儀式。“349”中每個數字都有著深刻的含義:“3”指山蘇群眾;“4”為一年四季;“9”代表長長久久,合起來就是希望彝族族群一年四季平平安安、長長久久、和睦安康。
鉆木取火儀式通常在上午舉行,具體時辰由畢摩測算。當吉時降臨,《取火經》的渾厚吟誦聲便穿透群山,彝家漢子奮力用木棍摩擦火草,直至青煙升騰。當第一簇火苗躍出的瞬間,四周圍聚的山蘇群眾歡呼聲如潮水般涌起。火苗引燃火炬,火炬又點燃取火臺旁的篝火,跳動的火光映紅了彝族群眾虔誠的臉龐。剎那間,古老的鉆木取火技藝升華為集體的熾熱狂歡。火光中,彝族的過去與未來交織,歷史與希望共鳴。這不僅是慶典,更是對生命、自然與祖先的敬畏與禮贊。
此時的大西山,會化作一片歡樂的海洋。彝家兒女身著民族服飾,未婚青年以歌為媒,在大娛樂舞蹈中尋找心上人,孩童則三五成群追逐嬉戲。最具特色的“花街集市”沿山麓鋪展開來,牛、羊肉湯鍋的香氣混著蜂蜜蕎餅的甜膩,與篝火的火光一同升騰,將整座山巒浸潤在人間煙火的詩意里。
從歷史走向未來的傳承
大西村,這座古老的彝族村落,承載著彝族山蘇支系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山蘇群眾在現代社會的浪潮中,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傳統文化,用獨特的方式講述著先輩的故事。
2016年,大西村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后,當地政府投入資金,修繕土掌房,并遵循傳統工藝和材料的使用,既保障了建筑的安全性,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其歷史風貌。每逢火把節,當地文旅部門都會精心策劃系列活動,將火把節的熱烈氛圍與彝族風情完美融合。節日期間,游客們紛至沓來,在熊熊燃燒的篝火旁盡情歌舞,感受著彝族人民的熱情豪爽。而鉆木取火的古老儀式,則通過直播跨越千山萬水,傳遍全國,讓更多人領略到這一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傳統文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的大西村以其獨特的民族風情、質樸的建筑風格與迷人的自然風光,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探尋者和游客,成為連接歷史與現代的文化橋梁,展現著彝族山蘇文化的獨特魅力。游客的到來,不僅為當地帶來了經濟收益,也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使大西村在新時代譜寫出民族團結的和美樂章。
相關閱讀:
- 玉溪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2021-12-07
- 我市第15屆殘疾人健身周活動開啟 2025-08-26
- 峨山縣青苔坡小組推動移風易俗見實效 2025-08-26
- “尋找身邊的講書人”系列活動火熱進行 2025-08-26
- 我市第15屆殘疾人健身周活動開啟 2025-08-26
- 玉溪職業技術學院、云南省玉溪工業財貿學校開發2本符合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遴選標準的電子商務系列教材并配套開發數字化資源采購項目成交公告 2025-08-25
- 元江芒果:玉溪高原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鮮活實踐 2025-08-25
- 元江縣人民法院審判業務用房維修項目更正公告(二次) 2025-08-22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