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51617295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 | 公開日期 | 2025-08-14 |
筑根基樹新風 “美麗橘鄉”煥新顏——華寧縣內外兼修作答“美麗鄉村怎么建好”之問
□ 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陳佳
在鄉村全面振興的時代浪潮中,華寧縣積極作為,深入學習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之路。其核心在于,以“硬件”塑形打造鄉村之“形”,以“軟件”鑄魂鑄就鄉村之“神”,內外兼修提升鄉村品質,全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新時代美麗鄉村。
突出規劃引領
打造美麗鄉村樣板
華寧縣深知,科學合理的規劃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先導。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相關會議精神,積極回應省委書記王寧“群眾持續增收五問”的背景下,華寧縣開啟了對美麗鄉村建設路徑的深度探尋。
華寧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王熙表示:“華寧縣美麗鄉村建設主要采取‘抓兩頭帶中間’的策略,以城鄉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為切入口,精準聚焦發展難題,全力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三年行動,通過示范點建設和典型引路,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為實現這一目標,華寧縣高質量編制“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目前全縣75個行政村已全部完成規劃編制工作。同時,印發了《華寧縣學習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華寧縣美麗鄉村建設星級管理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為建設工作提供堅實的政策支撐。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華寧縣委、縣政府始終秉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打破“重城輕鄉”的思維定式,將城鄉視為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基于鄉村獨特的資源稟賦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積極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覆蓋,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精心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標桿,實現“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美好愿景。
夏末時節,走在寧州街道甸尾社區沙果村居民小組,一幅如詩如畫的鄉村美景映入眼簾。這里青山環抱、綠樹成蔭,繁花簇擁著村莊,宛如一座天然的大花園。村內道路全部實現硬化,房前屋后的小花園、小菜園打理得井井有條,道路、停車場、小廣場、長廊、亭子、溝渠、公廁等公共區域干凈整潔,處處洋溢著清新與舒適,讓人心曠神怡。村民李茂富說:“過去,村里豬圈、牛圈亂搭亂建,環境衛生臟、亂、差、臭,與現在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現在的沙果村,已成為休閑游玩的網紅打卡點,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有滋味,幸福感油然而生。”
寧州街道甸尾社區黨總支書記趙躍告訴記者,甸尾社區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充分調動各方力量,通過干部規劃家鄉、征求村民意見、鄉賢出謀劃策,完成了《華寧縣寧州街道甸尾社區(沙果村居民小組、山口居民小組)“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2021—2035)》的編制工作。在此基礎上,積極爭取各類項目,并有效整合項目資金用于美麗鄉村建設。2023年,沙果村居民小組憑借出色的建設成果,獲評玉溪市四星級美麗鄉村,并成功入選云南省美麗鄉村宣傳畫冊。
如今,以規劃引領打造富有鄉愁記憶的美麗鄉村,已成為華寧縣廣大干部群眾的共識。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縣75個行政村規劃編制工作圓滿完成,建成了具有華寧特色的美麗鄉村72個、鄉村振興鄉鎮1個、精品村6個、省級綠美鄉鎮2個、省級綠美村莊7個、市級綠美村莊190個、“千萬工程”鄉村振興村6個,認定星級美麗鄉村54個,其中以行政村為單位認定的5星級美麗鄉村1個。華寧縣農村逐步實現干凈起來、美麗起來,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重民生補短板
“硬件”塑形美麗鄉村
鄉村要發展,民生是根本。華寧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馬光磊表示:“近年來,華寧縣緊緊圍繞產業基礎打造‘美麗橘鄉’,把解決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中基礎設施的短板問題作為重中之重,探索出一條以黨建引領、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切口,通過‘硬件’塑形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好路子。”
華寧縣將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核心任務,聚焦柑橘、蔬菜等主導產業,著力破解冷鏈物流這一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自“2022年華寧縣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整縣推進項目”在寧州、華溪、盤溪、青龍、通紅甸5個果蔬種植區實施以來,全縣新建和改建冷庫148座,并配套購置了大量與冷鏈物流產業鏈相關的設備。這一舉措有效補齊了華寧縣柑橘產業和蔬菜產業發展的關鍵短板,目前項目直接受益農戶達2萬余戶,為產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方面,華寧縣同樣不遺余力。近年來,華寧縣先后解決了3.69萬水源不穩定人口的用水難題,解決了在中度干旱條件下2.7萬人的應急供水問題;實現30戶以上規模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達100%、鄉鎮通三級路比例達75%。同時,華寧縣全面推進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地區4G網絡補盲和5G站點建設步伐,積極實施“快遞下鄉”“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構建起高效便捷的縣、鄉、村三級物流共同配送體系,讓鄉村與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
然而,在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的過程中,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是難點,尤其是拆臨拆違工作,猶如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對此,趙躍深有感觸地說:“基層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關鍵在于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依靠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就像我們社區沙果村居民小組在開展拆臨拆違工作時,一開始困難重重,但小組組長以身作則,率先拆除自家的臨違建筑,全體黨員積極響應,隨后廣大群眾也紛紛跟上,最終成功攻克這一難關。”
截至今年上半年,華寧縣在人居環境整治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全縣鎮區污水設施覆蓋率和行政村污水治理率分別為100%、58.67%;鎮區、村莊生活垃圾覆蓋率分別為100%、91.59%;全縣農村衛生廁所覆蓋率達77.74%,行政村所在地衛生公廁覆蓋率更是實現100%。
建立長效機制
“軟件”鑄魂美麗鄉村
鄉村建設不僅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王熙介紹,華寧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樹立問題導向,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通過建立長效機制,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水平,促進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以“軟件”鑄魂,努力打造農民心之向往的美麗家園。
馬光磊對沙果村居民小組的經驗做法給予了高度評價:“沙果村居民小組在建立長效機制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星級管理方面樹立了良好典范。該村將鄉土文化融入美麗鄉村建設中,極大地增強了居民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建立完善村規民約、紅黑榜、‘門前三包’等制度,并依托黨建引領的網格化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鄉村治理能力。此外,注重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傳承和弘揚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在全縣乃至全市的鄉風文明建設中走在了前列。”
“美麗鄉村建設成果來之不易,如何長久保持并持續提升,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為此,我們村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長效機制,涵蓋村規民約、紅黑榜、‘門前三包’、村莊保潔以及垃圾收費制度等方面。通過‘監、管、護’相結合的村莊清潔網格化管理模式,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持續推動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向縱深發展,以‘軟件’鑄魂,確保美麗鄉村建設走深走實。”沙果村居民小組組長鄧永德告訴記者。
沙果村充分利用黨員活動室這一陣地,廣泛開展文明實踐主題活動,將鄉風文明建設和移風易俗內容有機融入其中,大力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積極開展“秀美庭院”“十星級文明戶”等評選創建活動,鼓勵群眾曬家風、亮家訓,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層面落地生根,營造出文明和諧的良好氛圍,全力打造鄉風文明的美麗鄉村典范。
近年來,華寧縣以沙果村等典型村落為引領,在全縣范圍內全面推廣先進經驗,通過建立長效機制和提升鄉村治理水平,不斷提升鄉村治理能力,著力打造鄉風文明的美麗鄉村。與此同時,加大對農村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民生領域的投入力度,不斷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讓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困境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切實感受到來自政府和社會的關愛與溫暖。如今,華寧縣廣大農村地區正逐步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的美好生活愿景,一幅鄉風文明、和諧美好的美麗鄉村新畫卷正徐徐展開,農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與日俱增。
行走在寧州街道甸尾社區沙果村,美麗鄉村建設的豐碩成果令人欣喜。華寧縣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切實解決群眾最關心的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基礎設施短板問題,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全面覆蓋,有力地縮小了城鄉差距。通過“硬件”塑形與“軟件”鑄魂雙輪驅動的建設路徑,順應鄉村發展規律,推動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共進,正在把農村建設成農民心有所棲、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園,為其他地區的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
相關閱讀:
- 里山鄉全面筑牢防汛防溺水安全屏障 2025-08-14
- 老廠鄉萬畝竹林化身“綠色銀行” 2025-08-14
- 洼垤鄉破解農村飲水難題 2025-08-14
- 華寧縣全力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范 2025-08-13
- 從太空看“十四五”|鄉村振興萬象新 2025-08-12
- 種好柑橘致富樹守 牢防返貧底線——華寧縣產業賦能促增收答好“防返貧底線怎么越筑越牢”之問 2025-08-12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