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41571107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 | 公開日期 | 2024-12-02 | 
滇南彝族四大腔傳承現狀調查(紅塔區篇)
“火草煙”中以歌傳情成經典
——滇南彝族四大腔傳承現狀調查(紅塔區篇)

紅塔區非遺傳承人可沖仙。

紅塔區非遺傳承人李瓊英。

非遺傳承人對唱山歌。
□ 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饒平 文/圖
滇南彝族四大腔(以下簡稱“四大腔”)是彝族聶蘇支系所唱山藥腔、海菜腔、四腔和五山腔的合稱,是由一般的山歌小調發展成的聲樂套曲,在玉溪,主要流傳于紅塔區、峨山縣、通海縣、華寧縣等地。四大腔因其豐富的音樂元素、較高的音樂水準而被收入音樂學院編寫的大學教材中。
沿著玉溪大河往下到猊江、曲江大河、華溪河……在曲江流域,無論是峨山小街,還是通海高大;無論是通海里山,還是華寧華溪,過去都有民間藝人在傳唱四大腔。玉溪大河是曲江流域的上游河段,今天,大河兩岸彝族村寨是否還有人在傳唱四大腔呢?記者拜訪了玉溪的多位音樂人士,有的人說有,但不多,不是那么流行廣泛;有的人則直接否定,說紅塔區沒有四大腔。
初冬時節,記者一行順玉溪大河而下,實地調查四大腔在曲江流域的流傳與發展情況。記者采訪了玉溪文化界的老學者曾慶延,紅塔區文化館館長祝清順、原館長張永剛,收集整理《玉溪彝族苗族民歌集》的張玉祥等多位音樂人士,又查閱了20世紀80年代的油印本《玉溪地區民間音樂資料》和2001年出版的《玉溪民歌》……終于發現:在紅塔區的大密羅、洛河、黃草壩一帶,至今還有民間藝人在傳唱四大腔,而四大腔的產生與傳播與滇中、滇南彝族聶蘇支系的“吃火草煙”習俗緊密相關。
玉溪大河畔也有山藥腔、四腔流傳
前不久,記者到澄江采訪《玉溪彝族苗族民歌集》的收集整理者張玉祥,他曾于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到紅塔區的洛河、大密羅、黃草壩一帶采集過彝族民歌。他認為,玉溪大河屬于曲江流域,與峨山接壤,自古以來,大河上下的彝族村寨,一直流傳著四大腔。他說:“我去采集民歌的時候,聽他們唱過四大腔,應該是四大腔中的山藥腔,屬于小調,當地也叫‘喊曲子’。根據他們所唱的聲調來區別,與其他地方的山藥腔是一樣的。”
曾慶延于20世紀80年代參與收集整理《玉溪地區民間音樂資料》第一卷至第五卷,書中收入彝族民歌291首,其中就有流傳于今天大營街街道轄區彝族村寨的四腔白話《有心來講玩》和洛河鄉的《跪腳白話》。曾慶延說:“紅塔區有四腔,但不多見。”
之后,記者采訪了祝清順和張永剛,他們都是玉溪知名的民間音樂研究者,創作了《阿哥阿妹該》《春滿山坡幸福多》《密羅樂》等膾炙人口的歌曲。他們認為,四腔、山藥腔是紅塔區彝族地方喜聞樂見的一種腔調,只不過現在唱的人少了,多是男女對唱,講究對仗和韻律,內容豐富,變化無窮,如詩如畫。過去,彝族未婚青年的戀愛大多借舞為媒,以歌傳情。春節、火把節等節慶期間的跳樂場、賽歌會是未婚青年擇偶相戀的匯聚場所。平常農閑日子,未婚青年也會相邀成群跑山跳樂,去“吃火草煙”,在自娛性的歌舞活動中相互了解,增進友誼,有情者喜結良緣。
盛行一時的彝族青年社交習俗
記者查閱《玉溪民歌》,書中明確記載:“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我市的彝族也充分地表現出這方面的優秀傳統和才能。滇中、滇南彝族聶蘇人唱的四大腔在我市的通海、江川、澄江、峨山、紅塔區等地也很流行……聶蘇的曲子及這些獨具特色的腔調,是我們云南省民間歌曲寶庫中璀璨的寶石,它們一直存活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
據相關文獻記載,在彝族聶蘇支系的村寨里,過去,跑山跳樂,“吃火草煙”往往是未婚青年社交、擇偶的一種主要方式,因而頗為盛行。同村男青年推舉一人為首,相邀外村女青年,約定時間地點,屆時由男青年共同出錢備辦食物,女青年悄然成群赴約。男女青年多相邀匯聚于野外大青樹下,地鋪青綠葉子,擺上各自攜帶的水果、食品等,以四弦琴和竹笛為引導,圍著篝火,且歌且舞,跳累時男女各坐一邊開始對歌,有互問互答,亦有情歌相互贊譽,如此通宵達旦,甚至連跳數日方休。之后略有間隔,參加跳樂的外村女青年也湊錢備辦食物,回請男青年跳樂對唱,有意者爭相敬酒、贈物,歡歌直至深夜,興盡方散。
非遺傳承人細說“吃火草煙”
11月底,記者來到紅塔區大營街街道大密羅社區,采訪了李瓊英、李瓊仙和可沖仙三位民歌非遺傳承人。她們曾經同其他姐妹一起到過紅塔區洛河、黃草壩,峨山小街乃至通海高大“吃火草煙”。小街、高大那邊的民歌她們也會唱,只不過現在唱得少了。每次外出“吃火草煙”,少則兩三天,一般七八天,長則十一二天。
據她們講述,在彝族聶蘇村寨里,幾乎都有“吃火草煙”的傳統習俗。這種習俗在她們眼里,就是男女青年之間相約在一起,借火草、火石點火,吃煙鍋、遞煙鍋,說唱跳樂、溝通情感的古老娛樂社交方式。他們都是未婚的年輕男女,有男的約女的、有女的約男的,大家歡快地相聚在一起,各得其所。“吃火草煙”一般在農閑季節(臘月、正月)較為盛行和隆重。每當一年的好景到來,男女雙方成群結隊相約成伴,有約鄰村的,有約其他鄉鎮的,也有約外縣的,因人的交往而異;有在野外玩的、有在家里玩的,也有出村出寨出縣玩的,均可自由選擇對象和娛樂的場所。
在赴會前,男女雙方均要精心打扮,穿上自己心愛的盛裝。男的手提煙鍋,包里裝著黃煙;女的攜帶刺繡帕巾、荷包等。大家來到約定的場所,其中一項活動內容就是對歌。對歌的調式有“討口腔”“說白話”“笑話”“吃煙調”等。一般由男方先開口,比如“說白話”也叫開場子,男的唱“要講講得了,時候可到了。”女的唱“要叫妹來講,不會咋個講。”又如“吃煙調”里唱的是:“小小煙鍋圓溜溜,接在手中不敢丟;草煙吃出黃煙味,又香又甜潤舌頭。”這些通俗易懂、寓喻哲理、打動人心的話語,使對方觸景生情,可能瞬間溝通心靈。在此過程中,男女則以唱、跳、說來找到自己心愛的人,一旦找到,互贈禮物,以示留念,愛戀之情也就產生了。
四大腔傳下來了
記者納悶,年輕男女在一起自由玩耍,要不要遵循什么規矩?三位藝人聽后都笑了,笑畢,可沖仙嚴肅地說:“‘吃火草煙’屬公共娛樂活動,凡參加活動的男女得講規矩,最禁忌的是男女脫離隊伍,或單獨約伴去玩。如果發現這種情況,村民們認為是不道德的,破壞風俗,就會遭到同伴或長輩的唾罵和懲罰。”
原來,“吃火草煙”就是彝族青年男女在其交往過程中觸景生情,即興而歌的一種習俗,是過去彝寨村民為豐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項有益健康文明的活動。可沖仙最后補充說:“我們這一輩可能是最后一代‘吃火草煙’的人了,這一習俗在我們的孩子乃至孫子間都不再流行了。”
記者聽完也感到了一絲惋惜。幸運的是,今天,在“吃火草煙”的習俗中產生的四大腔卻還在傳唱,在玉溪大河沿岸還能找到一批優秀的非遺傳承人。
相關閱讀:
- 玉溪滇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展演中心新創現代滇劇《風云滇緬路》編劇服務采購項目采購公告(二次) 2025-07-30
 - 紅塔區47名退役士兵順利完成安置選崗 2025-07-30
 - 青石雕獅魂匠心守文脈——通海滇南石獅雕刻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2025-07-30
 - 全國京劇票友演唱會在紅塔區舉行 2025-07-30
 - 紅塔區中軸玉璽商住小區物業管理服務采購項目磋商公告 2025-07-29
 - 玉溪滇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展演中心新創現代滇劇《風云滇緬路》編劇服務采購項目終止公告 2025-07-29
 - 玉溪市紅塔區李棋中學辦公及學生飲用桶裝水采購項目(二次)詢比采購公告 2025-07-29
 - 玉溪市紅塔區人民法院審判業務用房燈光亮化工程和院內夜間照明工程改造競爭性磋商公告 2025-07-28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