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51630264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 | 公開日期 | 2025-10-27 |
匠心為鏨,在銀子上鐫刻生活之美——岳金波與通海銀飾技藝

岳金波在加工銀器。

孔雀手鐲。

百家鎖。

銀白菜杯子。

麒麟項圈。
□ 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饒平 文/圖
在紅塔區大營街街道大趙路上,有一家紅底黃字招牌的通海金銀加工店格外亮眼。推開玻璃門,金屬的溫潤光澤與炭火的煙火氣撲面而來。玻璃展柜里,銀鎖的吉祥紋樣與手鐲的靈動曲線交相輝映。工作臺上火焰跳動,36歲的岳金波正手持噴槍專注作業。藍色火舌舔舐著銀料,仿佛在將數百年的通海銀飾技藝傳承娓娓道來。
深秋時節,記者來到岳金波的店鋪,這位1988年出生的手藝人放下手中的噴槍,對記者講起傳承與創新的匠人故事。
一個充滿煙火氣的創作空間
步入岳金波的通海金銀加工店,一種傳統工匠的生活、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進門一側,明亮的玻璃展柜陳列著他打制的各式精美銀飾制品:帶有吉祥寓意的長命鎖,刻著“長命百歲”或“福”字,下有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造型小吊墜;造型靈動別致的孔雀手鐲,主體是孔雀開屏,翎毛刻畫細膩,飾以花草、蝴蝶,精美華貴;形似“化蝶之舞”的蝴蝶手鐲則捕捉了蝴蝶振翅的瞬間,顯得輕盈優雅;銀麒麟以麒麟為主體,綴以古舊銅錢、小巧玉石,華麗中透出深厚的傳統文化韻味……
而進門的另一側,則是他的工作臺,上面擺滿了各種叫不出名字的工具與容器。岳金波大多時候在這里加工金銀首飾。他手持噴槍,神情專注,憑經驗便可精準地調整角度與火力,目光緊緊盯著銀料被燒至通紅,再到熔化的全過程。有時,他會往容器中添加一些輔助材料,再借助高溫完成最后的熔煉。每一個動作都嫻熟而嚴謹,空氣中彌漫著金屬受熱后的特殊氣息,以及全神貫注所帶來的沉靜力量。這里不僅是他謀生的店鋪,更是他將冰冷銀料賦予溫度與生命的創作空間,充滿了手工藝術的氛圍與真實的煙火氣。
能打制銀印章的通海師傅
岳金波的銀飾技藝,并非無源之水。他的本領得益于他的老師——李明安老師傅的悉心傳授,其根基深植于通海銀飾傳統工藝。
李明安,1954年生于通海,是一位見證了通海近半個世紀金銀加工變遷的老匠人。從老人的講述中,記者得以窺見一種不同于今日的銀飾工藝。1980年,26歲的李明安開始自學手藝,最初是從制作銅印章起步,后轉而專攻銀器。“那時候,打首飾的人多,打銀印章的人也不少。”他回憶道,“過去農民交售煙葉,非要蓋個人印章不可;到銀行取錢、生產隊辦事,不會簽字的人只能蓋章。”一枚小小的個人印章,是那個年代個人信用的重要憑證,需求旺盛,甚至有人遺失后就會匆匆趕來打制。而李明安便是那個時代眾多能打制銀印章的工匠之一。
十七八年前,岳金波向李明安拜師學藝。傳統的師徒傳承,沒有太多花哨的理論,更多的是“在做中學習”。師傅坐在工作臺前,手持錘子,一邊操作,一邊細致講解每一次錘擊的力度、角度,以及對材料形態的把控。師傅耐心示范,不時停下指出要點,確保徒弟能準確掌握要領。
“師傅只是引路人,徒弟學會了就讓他自己去闖蕩,我不想耽誤他。”李明安的話語樸實而深刻。他只教了一年,將關鍵的、基礎的技藝傾囊相授后,便鼓勵岳金波自己去實踐、去摸索。這種“領路”式的傳承,既給了徒弟堅實的起點,又為他留下了廣闊的探索空間。如今,李明安老師傅已年逾古稀,他略帶遺憾地提到,通海銀飾協會曾希望有人來跟他學打印章,但最終無人問津。“不管是銅印章還是銀印章,都沒有傳人了。”他的一句話,道盡了在時代潮流中對傳統技藝傳承的些許無奈。
實用與審美的完美平衡
學成后的岳金波在大營街街道大趙路上開設了自己的店鋪,真正開啟了銀匠生涯。他深知,師傅傳授的是一座寶庫的鑰匙,但寶庫深處的奧秘,需要自己用一生的時間去探尋、去發現。
岳金波店里的銀器業務,主要包含兩個板塊:一是傳統銀器的定制與打造;二是包銀修復業務。
岳金波懷著對傳統的敬畏與堅守,傳承著師傅教授的那些經典紋樣與形制,如百家鎖和各種手鏈、手鐲、耳環、吊墜、項鏈等。他還特別提到了幾樣富有地方特色的活計:“金心銀膽”,一種用于建筑壓土的器物;還有“銀包狗牙”,按照民間辟邪的說法,在銀皮上打出花樣,包裹打磨好的狗牙,制成掛飾;甚至還有為逝者打制的“銀舌頭”(源于通海一種古老的習俗)。
修復則是他手中最溫情的一種工藝。無論是斷裂的玉鐲還是破損的陶罐、茶壺,他都能用銀子巧妙地使其“重生”。一只斷裂的玉鐲,在他手中,斷裂處被銀線巧妙地“縫合”。銀線在“縫”的同時也被他盤繞成精致的蝴蝶紋飾,既修復了裂口,又成為獨特的裝飾。銀的冷冽光澤與玉的溫潤質感相互映襯,彌補了遺憾,更賦予了物件一種“破碎”之美,使其成為承載人生故事的藝術品。這種銀包玉,以及用銀包陶器、銀包茶刀并鏨刻花紋的技術,都體現了傳統工藝在實用與審美之間的完美平衡。
傳統與現代的觀念碰撞
然而,堅守傳統并非一帆風順,時常伴隨著傳統與現代的觀念碰撞。最讓岳金波感到痛心的是,一些人會拿著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老銀器來,要求熔掉打制成新款首飾。他清楚地知道,很多老銀子雖然成色可能不如現代高,但工藝獨特,有的甚至已經失傳。
“之前有個人拿著一個‘搖頭獅子’到店里,要我幫他熔化后再打成手鐲……那種老的銀獅子的含銀量只有60%,好的也只有80%,沒有現在的銀子好,但工藝一點也不差。”岳金波盡力勸阻這位客戶,甚至提出自己出錢買下老銀器,再打新的給他,但對方不聽。結果,一件工藝精美的老銀器熔掉后,僅能打制一副手鐲,而若保留原物,其價值足以換購五對新手鐲。岳金波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傳統工藝被輕易毀棄的無奈與惋惜。這份“舍不得”,體現的正是一個手藝人對傳統技藝的珍視。
如今,岳金波已在金銀器加工這條路上走了十余年。他的店鋪,成了當地一個新的非遺傳承場地,他也像他的老師一樣,開始承擔起傳承的責任。李明安老師傅不無自豪地說,他一生教了十多個徒弟,還有四五人在堅持做銀器,岳金波是其中之一,他已經學會了傳統銀器加工工藝,并在此基礎上繼續深耕。他打制的蝴蝶手鐲、孔雀手鐲、麒麟項圈等作品,無一不是傳統紋樣與美好寓意的結合。他將人們對愛情、富貴、吉祥、平安的期盼,一點點鏨刻進這銀白色的金屬之中,使其變得溫暖而充滿靈性。
相關閱讀: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