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51591985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 | 公開日期 | 2025-03-19 |
一場探索彝文化魅力的浪漫之旅
一場探索彝文化魅力的浪漫之旅
——記新平第三屆彝族“吃花酒”非遺民俗文化節

美味可口的花酒宴。

獅子舞。

磨皮花鼓舞。
□ 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饒平 文/圖
3月15日,在百花盛開的山上,新平縣平甸鄉磨皮村迎來了第三屆彝族“吃花酒”非遺民俗文化節。當天異彩紛呈的系列活動,不僅有用歌舞情景劇展示的“吃花酒”儀式,還有花鼓舞、花棍舞、獅子舞等非遺展演,讓四方游客感受到了新平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無窮魅力,也感受到了彝家兒女的熱情與好客。
“吃花酒”儀式搬上舞臺
數百年來,磨皮村延續著彝族“吃花酒”的古老習俗,前些年,這種習俗已入選云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吃花酒”是磨皮村彝族聶蘇支系聚居區的一種成人禮儀式,舉辦這樣的儀式是為了宣示女孩已經長大,吃了花酒,就告別了少女時代。
據說,“吃花酒”習俗源自一個古老而凄美的傳說。相傳很早以前,在帕挪黑村后山住著一個歌聲動人的女孩竹咪,18歲那年,她在對歌會上和一名異鄉歌手相愛。她清脆的歌聲也引起了當地財主的注意,財主為了得到竹咪,使出了千般手段,但竹咪心里念念不忘的是心中的那名歌手。財主見得不到女孩,便痛下毒手,害死了竹咪。這一天剛好是農歷二月屬虎日。彝家人為了紀念竹咪,在每年的這一天,青年男女就到約定的地方,移來一棵山茶花樹栽在場地中間,舉辦“吃花酒”儀式。
在活動中,演員們通過歌舞情景劇的形式,邊歌邊舞,一問一答,展示了“吃花酒”的歷史,讓游客現場體驗彝族傳統文化的魅力。來自新平縣城的游客丁潤華深有感觸地說:“我是第二次參加磨皮的‘吃花酒’活動,今天車來車往,人潮涌動,牛肉湯鍋、燒烤香味飄滿了整個山寨,各種商品琳瑯滿目,比過年還熱鬧。我們品美食,賞歌舞,游老虎箐,飽覽春光,度過了一個悠然自得的周末。”
震撼人心的磨皮花鼓舞
歌舞情景劇之后,磨皮小學花鼓隊帶來了原生態花鼓舞,展現了彝族人民熱愛生活、勤勞勇敢的精神面貌,讓觀眾一起感受那份自然的韻律與歡快的氣息。
據說,磨皮花鼓舞興起于明代,由四十四路刀法、二十七路花槍舞步組成,如今演繹成雄壯粗獷中透著柔美的磨皮彝族花鼓舞。這種舞蹈源于當時蟄居深山的彝族原始部落,由古代的征戰與狩獵經歷演繹而成。鼓聲、號角催人奮進,劍戟、刀槍、鉤鐮你來我往,讓人眼花繚亂……
磨皮花鼓隊上場了。他們手中表演的兵器還是百年前祖先遺留下來的古老兵器。花鼓舞講究剛柔并濟,男性持大刀、雙刀等格斗兵器,女性則身背花鼓,手握鼓槌。跳舞者在一名手持雉尾的男子引領下,隨腰鼓等打擊樂器的節拍而起舞,動作整齊剛勁,不但有喊聲、刀槍相擊的聲音,也有勇猛拼殺的悲壯場面,再現了舊時部落之間的戰斗情景,也充分體現了彝族人民豪爽奔放的性格以及堅毅不屈的大無畏精神。
別具一格的獅子舞和花棍舞
在非遺展演環節,威武雄壯、鏗鏘有力的獅子舞和剛勁矯健、激情四溢的花棍舞也充滿地方特色。這兩種民間藝術主要流傳于平甸鄉白鶴村及周邊彝族村寨,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獅子舞主要謳歌彝家山寨祖先馴服動物的高超技能和藝術形象,表現了祖先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熱愛家鄉的崇高品質。舞蹈用的獅子頭先以泥土做出模型,干后用牛皮蒙上去,然后再畫上彩色圖案。表演時,既有“文獅”形態可掬、溫文爾雅、風趣喜人的風格,又兼具“武獅”矯健兇悍、威風凜凜、霸氣十足的特點,同時還把當地彝族源于祭祀的舞蹈元素融入其中,自成一派。
來自玉溪的游客王小鋒說:“獅子舞是一種充滿活力和力量的表演,象征著勇敢與希望。彝族文化的多樣性在這里展現得淋漓盡致。”
花棍舞因表演之前要在道具——花棍上纏上彩帶、七彩絲線,拴上鈴鐺、銅錢而得名。花棍舞表演者一般為女性,少則二三十人,多則上百人,場面熱烈、壯觀。表演時,大家自唱自跳,以花棍敲打和二胡伴奏,舞蹈有時剛勁矯健,有時委婉柔美,給人一種激情四溢而又豁達愉悅之美感。
“彝家人的審美價值、情感交流、精神寄托等都在幾根花棍的舞動中得以充分展示,這是一種文化創造力,也是一種民族凝聚力的體現。他們把當地傳統舞蹈、服飾、習俗等各種文化元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相互映襯,相得益彰。”來自昆明的游客黃濤說。
豐富多彩的趣味活動
在當天的活動中,游客還可自行到農戶果園進行采摘體驗;參觀彝族花鼓文化傳習館,了解磨皮村彝族文化和花鼓舞演變歷史;徒步游玩800余米長的老虎箐棧道,感受山間清泉、古樹、古藤,觀賞河谷中的山花景觀,了解磨皮村歷史文化故事。
活動現場的互動游戲也非常有趣:吃沃柑比賽,準備數量相同、大小相近的沃柑,5人一組,參與者在規定時間內,以最先吃完且吃得最多者獲勝;趕鴨子,在設定區域內,玩家使用指定工具引導鴨子前進,不得用手直接接觸,不得出界,最先將鴨子趕到指定終點者為勝;還有套大鵝、投壺等趣味活動,也吸引了許多游客參與。
最受外地游客青睞的活動還是舂粑粑。林子中的石碓前,主辦方早已蒸好熱氣騰騰的糯米飯。游客用勺子將糯米飯舀入碓窩中,兩人蹲在碓窩邊用手在碓嘴和碓窩中不停地翻拌。碓尾上單腳站立的有三四名游客,他們用力踩下,讓碓嘴砸擊碓窩中的糯米飯。粑粑舂好后要迅速從碓嘴上取下,交給等待在方桌邊的人揉粑粑。揉粑粑要趁熱,否則冷卻后就揉不成形了,將形狀不規則的粑粑通過用力“揉”“裹”“搟”,最后做成8厘米至10厘米的粑粑筒。方桌上還放著一塊木刻的模子,把粑粑放到上面輕輕按壓,即可印出魚、鹿、牡丹等圖形。粑粑做好了,最后放在芭蕉葉上晾曬,就算完工了。
來自玉溪的游客葉三妹說:“當熱乎乎、軟糯的粑粑進入唇齒間,香糯的味道在味蕾間舞動旋轉,一種說不出的溫暖流遍全身,仿佛世間所有的煩惱和憂愁都化成天邊的云彩,只留下美食經久不散的香甜味道。”
相關閱讀:
- 玉溪市民政局關于2024年度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情況的公告 2025-07-30
- 玉溪市教育體育局關于2024年玉溪市體育彩票公益金籌集使用情況的公告 2025-07-30
- 關于印發2025年上半年林業有害生物發生情況及下半年趨勢預測的通知 2025-07-30
- 玉溪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玉溪市人民政府2025年度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目錄的通知 2025-07-30
- 社區夏令營構建“家門口的成長課堂” 2025-07-30
- 血染沙場的抗日英雄——彝家英烈施王政 2025-07-30
- 青石雕獅魂匠心守文脈——通海滇南石獅雕刻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2025-07-30
- 中超公益看臺點亮山里娃的足球夢 2025-07-29
- 三百年古村落的守護與新生——探訪中國傳統村落華寧縣來保康村 2025-07-28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