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51615886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 | 公開日期 | 2025-08-06 |
流淌在指尖的文化血脈——新平花腰傣竹編技藝的堅守與創新
□ 通訊員 楊傲然 刀雪鋒 刀潔 陶永剛
在新平縣的花腰傣村寨中,竹編不僅是生活的記憶,更是流淌在指尖的文化血脈。從實用的斗笠、秧籮到各式精巧的工藝品,傣族竹編技藝在傳承人李正清的手中,走過了數十年的光陰。讓我們走進他的工作室,聆聽他與竹編的故事,感受這項非遺技藝的堅守與新生。
“我16歲跟著父親學竹編,編好了就背到街上賣。”今年55歲的李正清回憶道。竹編的秧籮、簸箕等是家家戶戶的必需品,趕集的日子,他的工作臺上擺滿了巴掌大的迷你秧籮、靈動的竹編小燕子,這些工藝品是他在30多年前開始的創新嘗試。“以前編大的,后來琢磨著做工藝品,可以裝筆、插花,年輕人更喜歡。”李正清介紹。
當被問及學習竹編的難度時,李正清伸出布滿老繭的手。“兩三年才能學到家,技術不好的時間會更久。”他拿起一頂花腰傣標志性的斗笠說,“光是編這個,就要三天。”從砍竹、剖篾到編織“達遼”(骨架)、鎖邊、裝葉,每一步都需要極致的耐心。“太陽戴在頭上”的斗笠,是花腰傣的文化符號,也是竹編中最難的作品。
“一起傳承下去”——這是李正清最樸素的愿望。面對傳承,李正清語氣堅定:“我收了好幾個徒弟,只要有人肯學,這門手藝就不會斷。”他坦言,如今愿意靜心學藝的年輕人不多,但創新的小工藝品帶來了新希望。桌上那些精巧的筆筒、動物擺件等,正通過電商和文旅活動走向更遠的地方。
2024年9月,李正清被認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竹編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近年來,當地通過非遺工坊、研學體驗等方式,讓游客親手體驗制作花腰傣竹編手工藝品,推動了技藝傳播。
在機械化生產的時代,花腰傣竹編仍保留著手工的溫度,每一道篾條的弧度,都是人與自然的對話。正如李正清所說:“傣族的竹編是活著的文化。”李正清手中的花腰傣竹編以其獨特的純手工制作與天然材料運用,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這些“能裝萬物”的竹器,既承載著民族記憶,也編織著更多未來的可能。
相關閱讀:
- 楊紹富:27年成就方向盤上的匠心“駛”者 2025-08-06
- 云南省首屆“云嶺石榴紅”青少年書法大賽在新平舉行 2025-08-05
- 通海下打馬坎小組:干在實處“靚”在眼前 2025-08-05
- 玉溪技師學院智能制造學院機電設備維修工高基地建設場地改造及文化建設項目競爭性磋商公告 2025-08-04
- “螢光計劃”醫務社工特訓營在玉溪開班 2025-08-04
- 玉溪市人民政府關于玉溪市烈士紀念園保護范圍的通告 2025-08-01
- 抓創新 促發展 2025-08-01
- 省委書記王寧在玉溪市調研 2025-08-01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