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51588892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 | 公開日期 | 2025-03-03 |
臨水而居的古道彝村竟然這樣美——春日訪元江坡垤村

依山而建、臨水而居的坡垤村。

村民捕撈鮮魚。

坡垤古橋和古道。

鮮花環繞的坡垤客棧。
開欄語:
地名是社會基本公共信息,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滇中大地上散落著許多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古建筑及傳統村落,它們為玉溪的地名注入了豐富的內涵。探尋地名,有助于讀懂玉溪,更有助于弘揚地方文化。從本期開始,玉溪市民政局、中共玉溪市委黨史研究室聯合玉溪市融媒體中心陸續推出《玉溪地名故事》,與讀者共同分享玉溪地名故事,品味鐫刻在這片土地上悠久燦爛、獨特多元的歷史文化大餐。
□ 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饒平 文/圖
初春時節的一天,記者一大早來到元江縣東南、小河底河與元江匯合處龍馬山上的坡垤村,想為這座美麗的彝族山寨拍上一張風光照。可是,大霧迷茫,整個村子就像一艘大船在煙霧中飄游。從小巷深處走來一位老人,他笑著對記者說:“這里是天堂,你來到了神仙居住的地方。”老人名叫楊四勇,今年83歲,熱情地帶領記者參觀了坡垤的古村、古道、古樹、古碑、古橋,為記者詳細介紹了坡垤的歷史風物、景致奇談。
據介紹,村內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村子與自然環境相融合,與森林山水相映襯,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土掌房高低錯落,層層疊疊,水波倒影,美在水中央,儼然一幅美麗的天然畫卷。其濃厚的民族文化和風格獨特的傳統民居建筑,濃縮了具有彝族本土文化色彩的原生態人文環境和鮮活的社會生活。
依山而建臨水居
清朝中后期,元江的普氏家族通過茶馬古道行走于滇中與滇東南地區販運食鹽,因坡垤位于中途必經之地,且交通便捷,便在此安家立戶。至清末民初,坡垤村逐步形成一個完整規模的聚落型村寨。
坡垤村依山勢而建,秀美的山形和茂密的植被環繞著坡垤村。村落土掌房建筑集中連片分布,少數民族建筑風格和現代建筑元素融為一體,具有獨特的建筑風貌和文化內涵。村落建筑古樸大方,從建筑單體造型結構到建筑群空間布局,體現了當地民族高超的建筑水平、濃郁的藝術氣息和民族特色。
坡垤村整體山水格局為山環水抱,綠田圍繞,山為實,水為虛,虛實相生,體現了彝族“背山面水,前耕后牧,依山傍田”的村落選址布局思想。村落整體坐北朝南,建筑為土木結構,屬典型的彝族土掌房建筑風格,村落民居多為面積大小不等的“一顆印”式院落。
坡垤村落核心區建筑整體風貌較為協調,保存完整,街巷空間主要由建筑合圍而成,有收有放,形式較為自由。村落中公共設施完善,呈散狀分布,用水便利,為山箐水,對外連接的道路暢通。坡垤村傳統建筑分布較為集中,為土木結構的土掌房,以石為墻基,用土坯砌墻或用土筑墻,墻上架梁,梁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壓,形成房頂,不漏雨水,可作曬場。有的人家則大梁架在木柱上,擔上墊木,鋪茅草或稻草,草上覆蓋稀泥,再放細土捶實而成房頂。建筑之間間距較小,可以從一戶的房頂直接跨到另一戶的房頂上,家家戶戶均有一個天井。坡垤土掌房為我國少數民族民居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一部活教材,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坡垤土掌房依山而建,臨水而居。仰頭望去,山坡上土黃色的土掌房鱗次櫛比,壯觀又優美。泥土上,一抹熟悉的暖色,給這個山環水抱的村寨增添了夢幻的氛圍。傍晚,土掌房上升起縷縷炊煙,莊嚴肅穆又縹緲悠遠。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文化的傳承和移植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生活在這里的彝家兒女用他們的智慧和勤勞延續著獨特的文化脈絡,最終形成這些極富地域特色和民族元素的土掌房。
茶馬古道中轉站
茶馬古道,從西向東貫穿坡垤村,這也成了這座古村得以存在數百年的基礎。明朝中葉,由于省外漢族移民的大量遷入,滇南的“魚米之鄉”石屏縣逐漸呈現出人多地少的局面。為尋求出路,石屏人開始向西進入滇南的思普地區從事經商貿易,逐漸形成了石屏茶幫、鹽幫、百貨幫、煙幫等,其中以石屏茶幫最為有名。從此,石屏歷史上出現了延續500多年的“走西頭”熱。坡垤村中這一條道路,其前身正是當年石屏人向西外出謀生、在崇山峻嶺中蜿蜒行進踏出的茶馬古道。
據楊四勇介紹,坡垤村可謂四通八達:往山下走可到普漂,從普漂渡江,可到紅河縣;從坡垤往北經尼白、大龍潭、南巴沖,可到元江縣城;往山上走到洼垤,到南岔,可到小河底河;從坡垤往南可到邑慈碑、羅垤、扎巴垤,再轉紅河縣;從坡垤往東北方向經高龍潭、臭水井、白租克、老茶吉、酒房,可到石屏縣。
坡垤村中尚有古寨門,高約3米、寬約2米,建于清朝中后期,原為抵御土匪和野獸而建。現寨門南北兩端已嵌入兩側的民居建筑內部,寨門結構已受到較大程度損毀,僅頂部保存較好。寨門現被臨近的村民用來堆放雜物,已喪失寨門的功能。古橋,位于村東部,高約2米、長約2.3米、寬約1.5米,為清朝中后期村民集資所建,整體保存較為完好。
四弦聲聲唱阿哩
彝族文化中,最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莫過于民間歌舞。彝族諺語說:“不會跳舞的只有老牛,不會唱歌的只有木頭。”彝族群眾善于唱歌,常常以歌傳情,傳遞心聲,而且以歌敘述歷史,表達哀樂。講述歷史有古歌,訴說過去的辛酸歲月有苦歌,暢敘今天的美好生活有頌歌,喝酒有酒歌,打獵有獵歌,放牛耕田有牛歌,祭祖有祭歌,談情說愛有情歌,婚嫁有哭嫁歌、送親歌、迎親歌,喪葬有哭喪歌、送魂指路歌、懷親歌……彝族中還有“弦子一響,腳板就癢;笛子一吹,山歌就飛”之說。
坡垤村流傳的阿哩調音色清脆嘹亮、和諧動聽,唱詞多用五言和七言,用詞自然樸素、耐人尋味。阿哩調的種類頗多,有表達永世相愛的“真情調”,有贊美情人的“夸夸調”,有歌頌真摯愛情的“迎花調”,有男女相互試探心意的“試心調”,有傾訴衷腸的“分別調”,有失戀后充滿幽怨的“失戀調”等。阿哩調中曲調基本上是一致的,歌詞卻不固定,多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每逢傳統節日,正是青年男女大顯身手的時候,他們自編自唱,傾訴思念與愛慕之情。
彝家客棧歡樂多
坡垤客棧偏居村子東南隅,臨水而建,由3戶農戶房屋改建而成,占地240平方米。2019年9月2日建成后,由當地農民、縣級非遺傳承人白玉諾經營,經營范圍包括住宿和餐飲。坡垤客棧的運營讓外來游客有了落腳點,客棧接待區擺放的各色彝族手工藝品、客棧員工迎來送往所唱的阿哩調,為當地民族文化搭起了展示平臺。
在這里,游客可以近距離感受悠久的彝族文字、絢麗的彝族服飾等,品嘗土八碗等彝族美食,參與撒摩“阿哩”、彝族煙盒舞、彝族四弦等歌舞活動,體驗當地濃厚的文化氛圍。
彝族能歌更善舞。彝語稱舞蹈為“別切”。彝族舞蹈形式多樣,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民族風格,舞蹈動作源于遠古時代的狩獵、征戰、采集、放牧、農耕及祭祀等。坡垤煙盒舞,是彝族聶蘇支系的一種舞蹈,因流傳地區在元江北岸,又稱為江內彝族舞蹈。這種舞蹈因舞者雙手手指夾住煙盒的底與蓋,以食指邊彈邊舞,故名煙盒舞。煙盒舞清新活潑,身體在富于彈性的起伏中,手臂和手腕靈活舞動,配合得協調自然、輕快優美。
坡垤人跳煙盒舞自由灑脫,正如俗話所說“是人不跳弦,白活幾十年”。煙盒舞有較高的技巧性,其形式多為集體性的圈舞,男女都跳,六人、四人、三人或二人都可以,也有表演性的小舞蹈,傳說舞蹈動作有七十二套。
除了歌舞,自2023年以來,坡垤村每年都開展釣魚比賽。客棧前水塘里的魚都是純生態放養,大多是三年以上的生態魚,在暢享垂釣之余,可以品嘗原汁原味的彝家美食,體驗環境優雅的民宿,感受別樣的風俗人情。
走進坡垤,就走入了另一種生活。善良的老人、玩耍的孩童、俊俏的姑娘、跳舞的鄉親,還有屋檐下金燦燦的苞谷和火紅的辣椒串,都在向你講述著當地群眾生活的悠然自得與安康幸福。
小檔案
地名:坡垤村
地理坐標:元江縣洼垤鄉它才吉村委會。
地名來歷:坡垤村,彝語。坡,蘆葦;垤,小平地。坡垤意為蘆葦壩。村民在此建村,故得名坡垤村。
地名沿革:坡垤建于清朝初期,最早由何、李二姓族人從石屏大水城遷此定居。1949年前隸屬元江仁里鄉,1950年隸屬它才吉鄉,1970年隸屬它才吉大隊,1987年隸屬它才吉村公所,2000年隸屬它才吉村民委員會。
中國傳統村落:因文化底蘊深厚,建筑風格獨特,民宅錯落有致,民族特色鮮明,2013年坡垤村被列入全國第二批傳統村落名錄,2019年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相關閱讀:
- 華寧縣寧城尚居·瑞園(二期)前期物業服務競爭性磋商公告 2025-07-30
- 玉溪市民政局關于2024年度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情況的公告 2025-07-30
- 玉溪市教育體育局關于2024年玉溪市體育彩票公益金籌集使用情況的公告 2025-07-30
- 關于印發2025年上半年林業有害生物發生情況及下半年趨勢預測的通知 2025-07-30
- 玉溪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玉溪市人民政府2025年度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目錄的通知 2025-07-30
- 元江山地農業“飛”出新高度 2025-07-30
- 華寧大母公竜村佛手熱銷全國 2025-07-30
- 元江山地農業“飛”出新高度 2025-07-30
- 社區夏令營構建“家門口的成長課堂” 2025-07-30
- 血染沙場的抗日英雄——彝家英烈施王政 2025-07-30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