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51610529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 | 公開日期 | 2025-07-04 |
新農人勇闖致富路—— “瓜姐”楊世艷的鄉村振興夢
□ 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高乾恒
在玉溪市易門縣六街街道二街社區,一個個大棚整齊排列,在陽光下閃耀著銀色的光芒。步入大棚,瓜香馥郁,滿目翠綠,黃瓜如串串翡翠懸于藤蔓。這些黃瓜的種植者,正是被大家親切稱為“瓜姐”的新農人楊世艷。
2018年,楊世艷陪朋友去山東考察大棚種植。參觀過程中,她被大棚種植果蔬這一現代化農業模式深深吸引,決定引進技術回鄉創業。回鄉后,楊世艷積極籌備,搭建起易門縣第一個溫室大棚,引進種植密刺黃瓜,開啟了種植事業。“我想把優質的果蔬帶回家鄉,擺上父老鄉親的餐桌。”楊世艷說。
大棚種植技術復雜,從溫度、濕度的調控,到病蟲害的防治,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精細把控。“第一年種植就遇到大暴雨,種下的黃瓜得了霜霉病,為補齊短板我專門請山東的技術人員指導,跟班學了半年多。”楊世艷深知,唯有持之以恒地學習與實踐,方能令這片沉睡的土地重煥生機。白日里,她在大棚間辛勤耕耘;夜幕降臨時,則埋首于農業典籍,日復一日,學習種植要領。
隨著時間的推移,楊世艷種植的黃瓜品質不斷提升,市場口碑也越來越好。如今,她的基地規模不斷擴大,從最初的幾畝地發展到現在的50余畝,黃瓜畝產穩定在15噸至20噸,單個大棚年產值達25萬元。這份亮眼的成績單極大地激發了周邊農戶的種植積極性,他們紛紛慕名而來,希望從楊世艷那里學到種植“真經”。楊世艷慷慨地將自己多年積累的種植經驗傾囊相授,不僅如此,她還時常自掏腰包,為困難農戶提供優質的種苗和必要的農資補貼。
談起楊世艷的幫扶,村民王玉蘭眼中滿是感激:“以前自己種植黃瓜,忙活一年也掙不了幾個錢。5年前跟著‘瓜姐’學習種植黃瓜,她經常上門教技術,還幫我們找銷路。這幾年我家靠著種黃瓜,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
“要想讓農業真正蓬勃發展,就必須依靠大家團結協作。”在楊世艷看來,單打獨斗只能解決一家溫飽,只有帶動更多人擴大種植規模,才能形成產業效應,提升整體競爭力。在她的積極引領下,全縣有50余戶農戶紛紛加入大棚蔬菜種植行列,每年因此增收超過2萬元,她從選種育苗到田間管理全程提供技術支持,還通過對接客商、拓展電商渠道等方式搭建銷售網絡。
為了拓寬銷售渠道,楊世艷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電商銷售。她在種植基地打造了2間直播室,通過直播帶貨、短視頻宣傳等方式,將本地農產品推向外界。“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我們要緊跟時代步伐,用好網絡平臺,將農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楊世艷說。
今年4月,楊世艷在共青團云南省委、云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主辦的第四屆“云南創新創業之星”暨“創青春”大賽中榮獲“創業之星”獎,獎金10萬元。獲獎后,楊世艷并未止步,而是著手改建30畝標準化大棚,引入彩色小番茄種植項目,該項目有望成為當地增收新亮點。
談及未來規劃,楊世艷信心滿滿。她計劃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依托當地農業基礎與文化底蘊,打造集采摘、展示、旅游于一體的生態農業觀光園,助力鄉村振興與產業升級。
“楊世艷作為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一線的新農人、新青年,用個人智慧和汗水闖出了一條新的致富路,為當地青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共青團易門縣委書記田馥誠表示,鄉村振興需要更多像楊世艷一樣有情懷、有知識的返鄉青年加入,團縣委將繼續當好橋梁紐帶,做好貼心服務,努力為易門青年創業者做好保障服務。
相關閱讀:
- 玉溪市民政局關于2024年度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情況的公告 2025-07-30
- 玉溪市教育體育局關于2024年玉溪市體育彩票公益金籌集使用情況的公告 2025-07-30
- 玉溪市擬認定市級鄉村工匠和擬推薦省級鄉村工匠名師人選公示 2025-07-30
- 關于印發2025年上半年林業有害生物發生情況及下半年趨勢預測的通知 2025-07-30
- 玉溪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玉溪市人民政府2025年度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目錄的通知 2025-07-30
- 寧海街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美麗鄉村 2025-07-30
- 寧海街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美麗鄉村 2025-07-30
- 社區夏令營構建“家門口的成長課堂” 2025-07-30
- 血染沙場的抗日英雄——彝家英烈施王政 2025-07-30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