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51622343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 | 公開日期 | 2025-09-12 |
江川區以“五問”破題答好富民增收卷
蹚出促農增收“新路子” 鼓起沿湖群眾“錢袋子”
——江川區以“五問”破題答好富民增收卷
□ 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楊耀華 施宇
面對“生態保護與農民增收”雙重目標,江川區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聚焦沿湖群眾增收致富問題,以“問”入手,以“問”破題,多措并舉、精準發力,深入答好“群眾持續增收五問”,生動踐行“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理念,蹚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產業為基、改革賦能、就業為本、底線兜底”的促農就業增收新路子。
融合發展多元產業
實現鄉村產業富民
初秋時節,星云湖畔,碧波瀲滟,青山依舊。
依托星云湖自然資源,江川區全域推進農文旅融合,促進產業與生態協調發展。“一畝地”長出“三份錢”的產業乘法效應,在寧海街道海滸社區格外明顯,烤煙與水稻輪作的綠色循環模式在這里上演。
“今年社區烤煙種植面積約750畝,預計收購煙葉140噸。按照往年銷售情況,生態種植的‘煙后稻’將成為市場搶手貨。”海滸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楊正江介紹,以“煙+N”為抓手謀劃108農文旅融合示范項目,社區正打造集河湖觀光、生態田園、水上賽事、生態夜市、民宿餐飲、科普研學于一體的鄉村振興示范點,通過“108”生態夜市,吸引115家村內商戶進駐,新增近百個臨時就業崗位,人均月收入達4000元,讓老煙區煥發出新生機。
在位于寧海街道的云南川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星莓”的崛起詮釋了品牌化如何讓農產品“銷售倍增”。該公司通過300余畝藍莓規模化種植,創新“專家+合作社+協會+農業基地”產業發展模式,打造“云星莓”品牌,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高原藍莓通過“商標+品牌”效應走向全國,年均為公司增收300余萬元。同時,每年采摘季日均吸納170名至180名沿湖農民到基地務工,每人日工資100元,年人均增收1.2萬元以上,真正實現企業增效、農民增收。
“培育市場主體是帶動群眾就地就近就業的關鍵。全區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在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持續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增收。”江川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鄧樹芬介紹,目前全區已培育沿湖6家農業龍頭企業、260個農業基地、116個合作社,直接帶動沿湖農民就業1.8萬余人,年人均增收6000余元。
健全完善平臺機制
拓寬農民就業渠道
“您好,明天哪里用工?需要多少人,從幾點到幾點用工?”凌晨5點,金雪嬌的手機就開始響個不停。作為江川區知名的勞務經紀人,她全年累計幫助千余人次實現靈活就業,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金管家”。每天,她要協調各地企業的用工需求,精準匹配本地勞動力,再安排公交專車接送務工人員,從崗前培訓到薪資結算全程跟蹤服務,架起了“用工擺渡”的“連心橋”。
“我們通過建立熟悉用工市場、組織帶動能力強、熱心群眾工作的勞務經紀人‘人選庫’,每年組織開展勞務分包、勞動維權、勞資糾紛等專業培訓。”江川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許濤介紹,目前全區已培養377名勞務經紀人,帶動沿湖農民4000余人就業,年人均增收2萬至3萬元。
為有效破解企業“用工難”和沿湖農民“難就業”信息不暢的矛盾,江川區還構建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聯動的就業服務網絡:由區人社、農業農村等部門負責技能培訓,鎮(街道)負責對接企業用工信息,村(社區)負責告知有就業需求的農民到企業務工。
在江城鎮,侯家溝村陳家頭小組村民李煥芬參加區婦聯組織的免費家政培訓后,憑借扎實的技能被玉溪誠嫂家政服務有限公司聘用,農閑之余每月額外增收3000元,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在前衛鎮,江川區萬坤農業有限責任公司集中流轉漁村土地310畝,開展蔬菜規模化種植,每天固定用工20余人,高峰期達200余人,每人日工資100元至150元,帶動沿湖部分農民年人均增收2萬余元……
像李煥芬這樣通過技能培訓實現就業轉型的村民,江川區每年有近千人,涵蓋家政服務、鄉村旅游等領域。截至目前,江川區沿湖鄉鎮(街道)農村勞動力104342人,實現轉移就業80690人,形成了“輸出有組織、就業有崗位、增收有保障”的閉環體系。
強化聯結要素增值
長效帶動精準幫扶
沿著“強化利益聯結—推動要素增值”的清晰路徑,江川區農村改革實踐正向縱深推進,讓改革紅利真正扎根鄉土、惠及農戶。
“在家織網很方便,既能照顧孩子,又能增加收入,一天差不多有50元錢,工資還現做現結。”星云街道河咀社區居民張松艷說。為有效破解人均耕地面積少的發展瓶頸,河咀社區不斷強化利益聯結,依托20家規模以上網具銷售大戶,帶動980余戶農民常年從事漁網加工外銷,既解決了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難題,又讓織網這項市級非遺傳統手工藝得以傳承。目前,銷售大戶年收入達4000余萬元,常年參與人員日收入為100元至200元,臨時加工人員日收入為30元至50元,形成“大戶帶動、靈活就業、穩定增收”的良好局面。
而寧海街道石巖哨村土地流轉價格變化,更直觀展現了改革對要素價值的釋放效應。通過規范流轉程序、引入現代農業項目,石巖哨村將改造后的500余畝山地流轉,發展經果規模化種植,每年農民不僅有近5000元的租金收入,還能到經果基地打零工,每年增收近1萬元。
現在,江川區實施的湖外水資源循環利用綜合性工程已覆蓋沿湖山地近2萬畝,在削減入湖污染負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沿湖村(社區)山地流轉價格從畝均600元至800元提升到1200元至2000元,實現“生態+就業”雙重收益。
以工代賑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舉措。去年以來,江川區在重點工程項目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實施推廣以工代賑項目8個,總投資4982萬元,吸納當地群眾務工514人,發放勞務報酬433.15萬元;建成“千萬工程”省級示范村5個、提升村49個,水月村、白石巖、六十畝3個村被評為省級綠美鄉村,星級美麗村莊實現全覆蓋。
“我們實施‘數據賦能+精準對接’就業服務模式,進行公益性崗位托底和創業扶持,加強對重點群體的精準幫扶。”許濤介紹,截至今年8月,江川區鄉村公益性崗位安置脫貧勞動力563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058.7萬元,扶持創業137人(戶),帶動就業768人。
防止返貧的長效性,離不開精準化的動態監測和制度化的兜底保障。江川區還通過建立全覆蓋的監測機制,實現了“一戶一策”精準幫扶:對有勞動能力的家庭,通過公益性崗位和扶貧車間促進就業;對特殊困難群體,落實兜底保障政策。通過“靶向治療式”的機制設計,確保防返貧工作既“精準滴灌”又“長效穩固”。
如今,江川區“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持續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經濟價值,示范村的“點上經驗”不斷擴展為全域振興的“面上成果”,越來越多的沿湖農民在鄉村振興發展中找到了新出路,“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相關閱讀:
- 五年來,我國制造業“家底”更厚實(權威發布·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2025-09-12
- 江川區人民政府召開第47次常務會議 2025-09-12
- 玉溪市“文明講堂”總堂第127期(江川電信專場)舉辦 2025-09-12
- 江川區專題審議李家山古墓群遺址保護利用項目設計方案 2025-09-12
- 2025年江川區農村公路養護工程競爭性磋商公告 2025-09-11
- 玉溪聶耳小學以聶耳文化鑄魂 讓紅色基因傳承 2025-09-11
- 元江:檸檬豐產促增收 2025-09-11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