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01163275 | 文     號 |   |
| 來   源 | 通海新聞網 | 公開日期 | 2020-06-17 |
讓數控與傳統聯姻的“守”藝人
通海石雕工藝源遠流長,能工巧匠聞名云南。孟夏時節,記者來到位于通海縣興蒙鄉的慶梁石雕工藝廠,數控機床前,一張專注、青春的面孔格外引人注目,他便是27歲的魯慶梁。這個陽光的小伙如今已是通海有名的石雕工匠,2015年,成為通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滇南石獅代表性傳承人。
從小耳濡目染
魯慶梁出生在石雕世家,到他這一代已經傳承了五代,其曾祖父魯紹云、祖父魯子發、父親魯永壽、三叔魯永紅都是石雕工匠,三叔魯永紅是云南省滇南石獅傳承人。
小時候受父輩的影響,魯慶梁對石雕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他的童年記憶里,快樂的事情也都是和石雕有關的。“在我小時候,每當父親和叔叔給鏨子淬火時,我就會和小伙伴去火爐旁烤洋芋吃,那時候覺得很快樂。”魯慶梁回憶起兒時的歡樂時光,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魯慶梁對石雕藝術的興趣越來越濃。“上學以后,學習之余我就會認真觀察父親和工匠們是如何把一塊塊石料打制成一件件形神兼備的石雕工藝品,慢慢地就開始自己動手弄。”魯慶梁說。
在父親的影響下,魯慶梁從小便與石雕藝術結緣,而他自己也慢慢發現,對石雕藝術的喜愛是發自內心的。
長大千里求學
按說,通過父親、叔父以及工人師傅的言傳身教,魯慶梁完全可以學會雕刻手藝,但是當父子二人知道河北曲陽有全國唯一的以石雕為主打專業的職業學校后,先后三次到曲陽雕刻學校進行考察。考察完后他們發現雕刻學校的教學理論結合實踐,從基本的素描、線描學起,基礎扎實、理論可靠、實踐訓練有素,有云南雕刻所不具備的東西,比在自家廠里跟師傅照葫蘆畫瓢、師徒口耳相傳,要學得精透,悟得深刻。
“當初考上大學,在報志愿時還是選擇了和石雕相關的學校,這個選擇就源于自己對石雕藝術的喜愛。”魯慶梁說。
就這樣,魯慶梁帶著父母的囑托、懷著求知的渴望來到曲陽雕刻學校學習。憑著自己的刻苦和好學,他很快掌握了雕刻要領,技藝也得到了提高。父親也時常與學校聯系,了解兒子的學習情況,對他的進步十分滿意。在校期間,魯慶梁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成績在班級名列前茅,在校時經常受到老師的好評,他的雕刻作品《吉祥如意》也被學校收藏。
傳統與科技優勢互補
兩年的課程學完后,魯慶梁回到自家廠里完成為期1年的實習,由于技藝高超,畢業時有老師建議留在當地發展,但他還是選擇回到家鄉。
在外學習讓魯慶梁接觸到了先進的數控雕刻技術,他認識到數控技術的優勢,要發展石雕技藝,必須傳統與現代“聯姻”,于是便說服父親一道外出考察,最終投資80多萬元引入數控技術,上了新設備。
“傳統的石雕都是工人一錘一鏨的手工雕刻,要的時間長、人力成本高。而數控技術用機器出大件,人工打磨相結合,優勢是節省人力和降低粉塵污染,產品還能做精細化處理。”魯慶梁告訴記者。
對于新技術與傳統手工的結合,魯慶梁有自己的認識,他告訴記者,新技術的運用并不是拋棄傳統的手工,而是讓兩者優勢互補,以前純手工雕刻大件物品時工期長、進度慢、制作難度大,現在引入數控設備不僅提高了效率,還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制作不同造型的產品。當然,手工精修部分,機器做不到,這也同樣考驗石雕藝人的手上工夫。
一份榮譽一份責任
心懷熱愛和刻苦學習的魯慶梁在2015年獲評通海縣民族民間傳統工藝師、2016年榮獲通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滇南石獅代表性傳承人,是通海最年輕的滇南石獅傳承人。
“這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做好傳承,將本土石雕工藝發揚光大成了自己的一份使命。”年輕的魯慶梁在被評為滇南石獅代表性傳承人后,意識到了自己作為年輕一代石雕藝人肩上的責任與使命。
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滇南石獅雕刻技藝,在引進數控技術后,魯慶梁便請了云南藝術學院的老師來做河西圓明寺石獅子的模具,然后把模具運到河北掃描建模。“上了新設備,我們要把通海最具代表的石獅子做好,所以當時花了不少工夫,現在我們做的這套模具一直還在用。”魯慶梁說。
與此同時,魯慶梁閑暇之余也會找通海及周邊有名的石雕師傅學習技藝,甚至跑到外省去,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藝。“我們要學習其他地方優秀的雕刻技藝,然后再結合通海本地的特色,這樣才能做出更多受歡迎的作品,也才能讓這門傳統技藝一直傳承下去。”魯慶梁說。(玉溪日報記者 計丕華 熊長青 文/圖)
相關閱讀:
-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經濟韌性 2025-05-16
- 紅塔區大營街街道大營街社區關于云南省XXX項目的申報服務成交公示 2025-05-16
- 新平縣中醫醫院績效分配實施方案整體設計與實施項目談判采購公告 2025-05-16
- 市委召開專題會議 征求對市委六屆十次全會文件的意見建議 2025-05-16
- 澄江市著力推動湖泊保護治理與流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2025-05-15
- 澄江市著力推動湖泊保護治理與流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2025-05-15
- 因遠鎮多元化種植讓土地持續“生金” 2025-05-15
- 李昂:用青春與智慧澆鑄鋼鐵事業 2025-05-14
- 名師工作室與龍街中心小學聯合開展主題教研 2025-05-14
- 玉溪市人民政府關于“云震應急·2025”大震巨災五位一體聯合救援演習期間對無人駕駛航空器實施臨時管控的通告 2025-05-14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