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51617941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 | 公開日期 | 2025-08-19 |
華寧四位一體打造暑期素質教育實踐新樣本
紅色鑄魂文化培根五育融合協同共治
——華寧四位一體打造暑期素質教育實踐新樣本

孩子們在沖麥村傳統古村落了解家鄉文化。
□ 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白學興
通訊員 黃曉麗 文/圖
今年暑假,華寧縣的孩子們在盤溪起義紀念館講解革命故事,在陶藝工坊體驗“拉坯+數字建模”,在磨豆山風電科普館探索清潔能源的奧秘……一場覆蓋全縣萬余名青少年的暑期素質教育實踐,正讓教育強國建設的藍圖在滇中大地化為生動圖景。緊扣《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要求,華寧縣以創新構建“紅色鑄魂、文化培根、五育融合、協同共治”四位一體育人體系為核心,將暑期打造成青少年成長的立體實踐場。
紅色基因在實景中“活”起來
“1948年2月,中共云南省工委在盤溪地下交通站,建立起省工委與滇東南的聯絡渠道……”在盤溪地下交通站舊址,紅領巾講解員李妙可聲情并茂地講述著革命故事。這個暑假,像她這樣的120名“紅領巾講解員”累計宣講300余場,覆蓋受眾超2000人次。華寧縣深挖萬松山烈士陵園、通紅甸鄉革命紀念園等本土紅色資源,打造出“重走游擊路”實景課堂。200余名學生腳踩泥土,沿著革命先輩的足跡行進,180篇浸透真情的紅色感悟見證著教育從“被動聽”到“主動講”的深刻轉變。
縣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聯合縣關工委開發的沉浸式思政課成為暑期亮點。《幸福不忘感黨恩》等課程運用“百年兒童史與中東戰亂實況”對比教學法,讓孩子們在歷史的縱深中讀懂當下的幸福。任務驅動式教學則通過“英雄童年故事會”“共話理想我來寫”等環節,讓紅色教育真正入腦入心。畫筆、詩歌、戲劇成為傳承的新載體,《華寧少年紅色印記》繪本的籌劃,讓紅色基因在可視化、藝術化表達中煥發持久生命力。
文化自信在行走中“立”起來
“行走的華寧”研學矩陣串起紅色歷史、非遺技藝與現代脈動。在碗窯村陶博物館,孩子們在專業師傅指導下揉捏陶土,復刻經典或創造獨一無二的作品。更令人驚嘆的是“陶藝+AI”跨學科課程,學生們將千年非遺技藝與現代編程設計相融合,其創新作品已在省級大賽中嶄露頭角。夏令營營員們的足跡還延伸至氣象局、特巡警大隊、羊肚菌種植基地。四天的“探尋家鄉文化·感受智慧創新·體驗職業成長”之旅,讓孩子們對腳下這片土地的發展活力有了真切觸摸。營員王泓翔說:“陶器有很多奇特的名字,我親手做了一只小豬,體驗到了家鄉獨特的文化,以后我要努力學習建設華寧。”
非遺傳承開啟“雙軌并行”新模式。華溪鎮邀請傳承人講解彝族五三腔,通紅甸鄉則開設刺繡、蘆笙舞等非遺技藝課程,而在華寧陶博物館等地,現代科技為非遺注入新活力。華寧縣還創新推出“同唱一首歌、共繪一幅長卷、合演一臺歌舞、結對一組幫扶、同耕一片實踐田”民族團結教育“五個一工程”。在第四屆“寧城尚居瑞園杯”上,新增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展演吸引了全省43支隊伍、460余名青少年參與,各族孩子在競技與交流中深化了“血脈相通”的情感認同。
協同共治為成長“搭”起立交橋
如何破解暑期“看護難”,華寧縣以黨政統籌、部門聯動、校宮協同、企業參與、家校共育的“五聯動”機制破題。縣教育體育局、團縣委、縣科協、縣社科聯、縣婦聯、縣黨群服務中心等10余家單位組成“公益課堂合伙人”,依托遍布城鄉的各級黨群服務陣地開設公益課堂。課程采用“安全教育+特色課程+作業輔導”模式,從基礎的“托底看護”向“素質提質”躍升。
在西門社區,40余名孩子在昆明醫科大學志愿者的帶領下開啟“知識+趣味”之旅;河濱社區的孩子們則通過無人機實操、3D星座互動體驗科技的魔力。科普大篷車開進盤溪鎮鄉村少年宮,口腔健康課送到華溪鎮孩子身邊……細微之處的“小切口”,精準對接民生“大需求”,公益課堂已成為啟迪智慧、培養素養的“假期樂園”。
特別關愛讓陽光“暖”到心坎
對于留守兒童,華寧縣依托關愛云平臺建立“一人一檔”成長數據庫。66名志愿者參與“點亮微心愿”行動,217個質樸的心愿在這個夏天被溫暖兌現。青龍鎮組織的“風之密碼·筑夢同行”活動,帶領29名留守兒童走進磨豆山風電科普館。他們親手操作發電模型,感受風速與能量的奇妙關聯,在紀錄片中理解科技如何改變生活。
更令人動容的是“益起研學 童筑新夢”活動。30名留守兒童在“護苗+”委員工作室工作人員的全程陪伴下,走進市博物館、市規劃館、市科技館。集體活動中的協作與分享,專業而溫暖的陪伴,彌補了親情的缺失,更在孩子們心中埋下了文化自信與探索的種子。數據顯示,覆蓋所有行政村的精準關愛行動,家長滿意度高達98.6%,志愿服務時長同比增長40%。
華寧縣域素質教育探索新路徑
“此次暑期實踐,是對‘五育并舉’的生動詮釋。”華寧縣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主任黃曉麗表示,“實景體驗—創作內化—戲劇轉化”的紅色教育三階模式、“活動中心+少年宮+社區”城鄉融合路徑、“實體創作+數字傳播”的非遺雙軌傳承,形成了可推廣的“華寧經驗”。面向未來,華寧已規劃清晰路徑:深化“讀懂華寧”品牌,編寫鄉土文化讀本,打造精品研學路線;聚焦留守兒童建立“1+N”幫扶全覆蓋機制;強化共同體意識教育,建設專題展廳,每年組織學生交流500人次以上;推動活動中心升級,持續開發如“華寧陶+科技”“紅色故事+戲劇”等融合課程。
從紅色遺址到陶藝工坊,從社區課堂到風電科普館,華寧縣的暑期實踐將教育從校園小課堂延伸至社會大課堂。這一場以“四位一體”鑄魂育人的生動實踐,不僅為孩子們刻下了充滿家國情懷與文化自信的成長印記,更以其系統性、創新性與實效性,為縣域落實教育強國戰略貢獻了值得借鑒的“華寧樣本”。當萬余名青少年在行走與實踐中收獲感悟,華寧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奮進火種已然點亮。
相關閱讀:
- 解鎖“溫潤玉溪 旅居福地”生活新方式 2025-08-18
- 華寧延伸柑橘產業鏈交出深化農村改革新答卷 2025-08-15
- 以改促活 以特制勝 鏈式發展——華寧延伸柑橘產業鏈交出深化農村改革新答卷 2025-08-15
- 澄江左所社區探索發展新路徑助推鄉村振興 2025-08-15
- 區紀委監委靠前監督守好暑期安全線 2025-08-15
- 通海縣打造立體傳播矩陣讓廉潔文化浸潤人心 2025-08-15
- 龍泉片區智慧園區新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一期(龍騰路延長線)跨周官河洪水影響評價報告編制競爭性磋商公告 2025-08-14
- 玉溪舉辦大學生“返家鄉”實踐分享會 2025-08-14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