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51604443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 | 公開日期 | 2025-05-30 |
通海構筑杞麓湖藍藻水華防控有效防線
□ 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邢定生
藍藻水華暴發,不僅對湖泊水生態帶來嚴重威脅,導致水體缺氧、魚類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摧毀湖泊生態平衡,更可能通過“水生生物—魚類—人類”的食物鏈傳遞毒素,對公眾健康構成潛在威脅。為抑制藍藻水華,通海縣通過“觀藻、撈藻、沖藻、控藻”等綜合措施織密生態保護網,為湖泊生態修復贏得寶貴時間。
觀藻:精準監測 洞察藻情
為精準掌握藍藻水華的動態,通海縣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巡查人員每日穿梭在湖岸沿線,用雙眼仔細搜尋藍藻水華的跡象。同時,借助科技手段,調度湖岸沿線的視頻監控設備,這些“電子眼”24小時不間斷地盯著湖面,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無人機則像“空中偵察兵”,實時觀測藍藻水華的程度及變化跡象。通過人工巡查、視頻監控和無人機觀測相結合的方式,通海縣構建起了全方位、無死角的觀藻網絡,確保能夠第一時間發現藍藻水華的苗頭,為后續的防控工作贏得寶貴時間。
撈藻:人力出擊 清除隱患
在撈藻環節,通海縣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工作人員不畏辛勞,在湖面上忙碌著,清理打撈漂浮的藍藻,減少藍藻對湖泊生態的破壞,讓湖水逐漸恢復健康。
自2025年以來,已出動3000余人次參與沿湖撈藻,累計清理打撈漂浮藍藻和各類垃圾近40噸。這些數字的背后,是工作人員辛勤的付出,他們就像一把把“生態掃帚”,用自己的雙手,一點一點地清除藍藻水華帶來的隱患,為杞麓湖的生態恢復貢獻力量。
沖藻:科技助力 改善景觀
杞麓湖入湖河道紅旗河閘門附近,白鷺翩躚,一組組水車式增氧曝氣機正激起一團團水花。
“在十街站、沙溝咀、小海公園、紅旗河入湖口、六街站等點位,共有25臺水車式增氧曝氣機在工作。”通海縣杞麓湖管理局副局長楊榮志告訴記者。
通海縣巧妙運用科技手段,把常用于魚塘的水車式增氧曝氣機搬到了藍藻水華聚集的近岸水域。這些設備如同“水動力引擎”,通過增加水體的流動性,給湖泊注入了“活力劑”,讓湖水“活”了起來,藍藻的生長受到了抑制,湖泊的生態得到了改善。
控藻:站點運行 持續收處
控藻是防控藍藻水華的關鍵環節,在這一環節上,通海縣下足了功夫。先后在六街、十街、云龍、海東、龔楊建成5座湖體藻水分離站以及中河河道水質提升站,這些藻水分離站24小時不間斷地運行著,如同一個“藍藻處理工廠”,持續收處著藍藻。
杞麓湖藻水分離站云龍站負責人呂正濤介紹,云龍站正常每天處理富藻水50立方米。自2025年以來,這些藻水分離站已處理富藻水4400余萬立方米,清除藻泥26000余噸,為杞麓湖的生態恢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為做好藍藻水華應急防控工作,通海縣制定了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專班,明確責任單位及工作標準,健全早發現、早處置工作機制,確保人員在崗、設備到位,全力備戰杞麓湖藍藻水華防控及應急處置工作。”通海縣水利局副局長楊卓告訴記者,構建“人防+物防+技防+制度保障”四位一體的防控體系,杞麓湖藍藻水華防控各項措施得到落實,為改善湖泊水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閱讀:
- 青石雕獅魂匠心守文脈——通海滇南石獅雕刻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2025-07-30
- 區紀委監委為林下產業發展構筑“清風屏障” 2025-07-30
- 凌空四米舞翩躚——通海非遺項目高蹺舞獅傳承記 2025-07-28
- 通海再添百歲壽星 2025-07-28
- 凌空四米舞翩躚——通海非遺項目高蹺舞獅傳承記 2025-07-28
- 回收農藥包裝筑起“綠色防線” 2025-07-25
- 通海推廣鮮食蠶豆種植助力湖泊治理與農戶增收 2025-07-25
- 全市首個銀齡教師領銜的涉農科研平臺落戶通海 2025-07-25
- 通海縣杞麓湖流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三期)項目1:500地形圖測繪 成交公示 2025-07-21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