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51622282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 | 公開日期 | 2025-09-12 |
通海農業生產方式向智能化精準化轉變
近年來,通??h將湖外水資源循環利用與高效節水灌溉項目深度融合,讓“節水增效”在田間地頭落地生根,逐步形成“農田節水、湖泊護清、生態向好”的良性循環格局。
走進九龍街道三義社區一組,連片高標準農田生機盎然,萵筍、包菜等農作物長勢喜人。田壟間,噴灌設施如脈絡般縱橫延伸,每隔幾米便立著一根噴灌立桿。農戶沈玉欽站在田間智能水表旁,輕輕刷卡后,智能灌溉系統即刻啟動,立桿頂端的旋轉式噴頭勻速轉動,細密的水珠呈扇形噴灑而出,順著菜葉緩緩滑落,精準滲入蔬菜根部,整個過程高效又便捷。“高效節能噴灌太好用了,過去全靠天吃飯,遇上旱季只能干著急,如今有了智能灌溉設施,不僅用水有保障,種植成本還降低了不少?!鄙蛴駳J難掩喜悅地說。
自去年8月以來,九龍街道三義社區一直在積極開展高效節水示范區項目建設,目前已改造提升完成高標準農田509畝,安裝智能水表250只、鋪設輸水管道1284米。與雞脖子水庫湖外水資源循環利用工程有效銜接,構建起現代化灌溉網絡。目前,已有300多戶村民通過充值使用該系統,既解決了農業用水難題,又減少了水資源浪費。
通??h的蔬菜、烤煙等經濟作物種植規模較大,長期以來,農田尾水、初期雨水等水資源未經處理直接排放,不僅造成大量浪費,更對杞麓湖區域的水環境帶來持續壓力。為此,通海縣借鑒先進經驗,因地制宜推進湖外水資源循環利用工程,構建起“攔截—抽提—調蓄—灌溉—管理”一體化體系,讓過去白白流失的“閑置水”,變為保障農業豐收的“關鍵水”。
“目前,湖外水資源循環利用工程已基本進入運行階段。我們針對各片區進行科學調度,今年以來抽提水量超過600萬立方米,覆蓋河西、九龍、四街等鄉鎮(街道)。”通??h水資源調度管理中心主任董明表示,該工程實現了水資源空間優化配置,將“廢水”變為“肥水”,有效解決了資源性缺水村組的農業生產用水問題,大幅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隨著全縣設施農業覆蓋率和智能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農業生產方式正加速向智能化、精準化轉變,這為通??h高原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持久動力。(通訊員 張紅瑩 龍傳運)
相關閱讀:
- 通海:落鳳村柑橘喜迎豐收 2025-09-08
- 中共通海縣委十三屆十一次全會舉行 2025-09-08
- 通海:落鳳村柑橘喜迎豐收 2025-09-08
- 產業向“新”向“綠”折射經濟增長引擎切換 2025-09-04
- 玉溪首家鄉村紅十字養老志愿服務站在通海建成 2025-09-01
- 技術指導 專題講學 義診帶教 青年專家“智囊團”下沉華寧精準服務 2025-08-29
- 專家人才服務團為通海發展“把脈問診” 2025-08-29
- 梯度培育 精準服務 風險護航 持續深化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建設 2025-08-29
- 元江縣紀委監委精準監督護航重點項目 2025-08-28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