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51622492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 | 公開日期 | 2025-09-15 |
用匠心與老物件對話——通海農民岳喜文與岳氏農耕傳習館

岳喜文和他創建的“岳氏農耕傳習館”。

岳喜文雕刻的鐘馗石像。
□ 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饒平 文/圖
在通海縣楊廣鎮小新村,一座名為“岳氏農耕傳習館”的普通民居內,時間仿佛被重新排列。瓦當、陶罐、地契、魚化石……超過2000件老物件,跨越歷史長河,在這里安然相聚。而它們的守護者,則是當地一位名叫岳喜文的農民。
岳喜文不僅是一位老物件守護者,還是一位石雕藝人,更絕的是他還能修復破損的石雕。他用一雙能修復時光的手,讓殘損的石雕重獲生命,更用一顆熾熱的心,為后人守護著一部可觸可感的地方文化史。
在石雕與收藏中領悟修復技術
1969年出生于楊廣鎮小新村的岳喜文,早年學過雕刻。他雕刻過獅子、燈籠石、神像等上百件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傾注了他的心血與智慧。在他的刻刀下,石頭仿佛有了生命,被賦予了靈魂。在他的傳習館內,至今還陳列著他多年前雕刻的鐘馗石像。只見鐘馗怒目圓睜,胡須飛揚,衣袂飄動,動態十足,其中融匯了圓雕、浮雕之法,輔以傳統的彩繪,將鐘馗剛正不阿、驅邪鎮魔的氣質展現得淋漓盡致。
因為雕刻,他愛上收藏;因為收藏,他學會了修復。那時,因為收藏,他購置了一些殘缺的石雕,這些沒有頭,或沒有手腳的石雕,激發了他內心深處的探索欲望。他開始自學石雕、陶器等的修復技藝,從此開啟了一段充滿挑戰與驚喜的藝術之旅。
修復不僅僅是讓石雕恢復完整,更是要讓它們重現昔日的神韻。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他先要尋找與原石雕相同材質的石頭,因此找石頭成了修復的關鍵。一般來說,找到石頭后兩三天就能完成一件普通石雕的修復,但其中的每一個步驟都需要他全神貫注,不容有絲毫差錯。他憑借手感,通過不斷打磨、雕刻,粘接再打磨,讓修復后的石雕完好如初,甚至讓人看不出修復的痕跡,最終呈現出完美的效果。經他的手修復的石獅、石虎等器物,達到了高度的復原。這種“修舊如舊”的技藝,不僅是技術的體現,更是對傳統石雕文化的尊重與傳承。他的實踐,雖源自民間,卻與最前沿的文物保護理念不謀而合:不是為了讓它“煥然一新”,而是為了讓它“延年益壽”,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歷史信息與滄桑之美。
創建岳氏農耕傳習館
岳喜文三十多歲開始涉足古董收藏領域。那時,古董市場較為活躍,他主要搜集云南民間的老物件。這些老物件承載著歲月的痕跡,見證了當地百姓的生活變遷。他對收藏充滿了熱情,足跡遍布大理、曲靖、楚雄、紅河等地,大大小小共收藏了2000多件老物件。這些藏品涵蓋了石雕、木雕、地契、陶瓷、碑刻、刺繡、匾額及部分文房四寶等多個品類,每一件藏品都有著獨特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價值。
現在,岳喜文外出很多天都很難收藏到心儀的東西。但他并不在意,因為他收藏的目的并非買賣,而是希望將這些老物件保存下來,留給后人,讓他們了解過去的歷史和文化。出于這樣的想法,他籌備了七八年,于去年八月,建成了岳氏農耕傳習館。
傳習館就像一座歷史的寶庫,收藏了大量珍貴的老物件。館內藏品豐富多樣,一樓主要以農耕用具及地契為主,展示了農耕時代人們的生產工具和生活方式;二樓則以陶器、木雕、刺繡為主,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現在陳列出來的藏品有2000多件,由于空間有限,還有數百件藏品尚未展出。
在眾多藏品中,有許多珍貴的物件,比如大理國時期玉隱山(通海秀山的別稱)的瓦當。那是二十多年前一位老人撿來賣給他的,當時老人覺得這塊瓦沒什么用處,卻沒想到它們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還有一尊華寧窯財神,為了它,岳喜文跑了十次才最終感動賣家,得以收入囊中。在收購一件水缸石雕時,也是費盡周折,初次見面人家就是不賣,后來經過多次溝通才成功收購。這些藏品背后的故事,都飽含著岳喜文對地方民間文化的熱愛和執著追求。
他的收藏,龐雜而豐富。這里沒有宏大的收藏主題,只有具體、細微的生活痕跡:一張地契,是一個家庭的生存寫照;一件農具,是一個時代的生產力縮影;一個陶罐,承載著日常的煙火氣。這正是他“修舊如舊”理念在收藏領域的延伸:最大限度地保留歷史的本真狀態,而非將其加工成符合某種標準的展覽品。
石頭不語,文化有聲
太陽快下山時,岳喜文又坐到傳習館門口,專注地修復著一尊石獅的“斷腿”。角磨機的聲響仿佛是他與歷史對話的語言。他說:“老物件越來越少,收不到了,擺著留給后人瞧瞧。”這句話,簡單卻很有分量。在一個追求效率和更新的時代,岳喜文選擇了一條反向的路:他停下來,俯身拾起時間的碎片,用匠心將它們細心修補、拼接,然后鄭重地交給未來。
傳習館外墻懸掛著紅色招牌,館外石雕、綠植點綴,館內空間緊湊,藏品密集懸掛、擺放,仿佛一座充滿生活氣息的“民間文化倉庫”。這種看似“雜亂無章”的陳列,恰恰保留了藏品原有的特色,行走其間,感受到的是一種撲面而來、未經修飾的歷史厚重感。
據介紹,岳氏農耕傳習館建成后,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由于這里與遠近聞名的通海小新村三圣宮毗鄰,外地游客很多,從三圣宮出來,他們會順道到傳習館看看。傳習館不僅展示了岳喜文多年來的收藏成果,更是成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農耕文化的場所。許多人在這里看到那些古老的農耕用具和生活物品,仿佛回到了過去的歲月,感受到了先輩們的辛勤和智慧。而那些石雕和古陶,也讓人們對古代人類生活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石頭不語,文化有聲。岳喜文依然堅守在自己的藝術和收藏之路上。他每天都會在傳習館里忙碌,或是修復石雕,或是整理藏品,或是為游客講解。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技藝和歷史文化,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傳承和延續。
相關閱讀:
- 田銳文 2025-07-01
- 華寧縣76個智慧健康小屋建成投用 2025-09-15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