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41576250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 | 公開日期 | 2024-12-31 |
開出富民花結出增收果——解碼元江土地整治成功的奧秘

土地整治書寫美好的田園詩篇。
□ 玉溪日報記者 邢定生 通訊員 陳卓 文/圖
掛在墻上的“元江縣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暨土地整治項目一張圖”,紅紅綠綠的色塊,曲曲折折的線條,讓人感到眩目。這幅以腳步為尺精心繪就的地圖,述說著元江土地整治的故事,也隱藏著當地如何破解土地整治工作難題的答案。
五年來,元江縣每年完成土地整治項目四至五個,建設用地指標保障項目落地,搭建現代農業基地平臺,助力項目區經濟和產業發展……元江縣土地整治工作形成了“勇于嘗試—獲得回報—尋求新項目”的良性循環機制,成為全市標桿。
高位推動 全縣項目一張圖 齊心鋪就“富農路”
從2019年起,元江縣大力推進土地整治工作,通過精準規劃與高效實施,對轄區內的荒地、低產地和未利用地等進行改造提升,既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又提升耕地質量;既為重點項目的土地需求提供保障,又守住了耕地紅線,為當地經濟社會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筑牢根基。五年來,元江縣耕地占補平衡項目與增減掛鉤項目如雙翼齊飛,不僅還清了近2000畝的用地指標歷史欠賬,更實現了耕地占補指標的自給自足。五年累計入庫新增耕地面積3865畝,水田指標2406畝,糧食產能370多萬公斤,實現增減掛項目結余指標673畝,累計入庫的指標價值13億元。
在這個看似“小眾”的領域,元江縣做出了亮眼的成績。“土地整治項目利國利民,有百利而無一害,但推進卻不會一帆風順。”元江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鄧拾祥告訴記者,項目實施地難找、群眾工作不好做、工程技術難度大等眾多難題元江縣都曾面臨過,土地整治能夠做到現在這種程度,首先得力于上下一盤棋,通過高層強力驅動,土地整治工作成為助力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引領鄉鎮經濟工作的新“方向標”。
元江縣上下形成黨委政府齊推動、四套班子一起上、部門領導親自抓的強勁工作格局。元江縣土地整治項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指揮部相繼成立,并從農業、林草、水利等部門抽調骨干人員,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集中起從縣到村的力量,有針對性地解決土地整治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我們不再是紙上談兵、隔空指揮,各種通報會、專題會、現場觀摩會成了工作常態。大家直接到田間地頭,現場勘查、實地傾聽百姓聲音,一線解決問題效率高多了。”元江縣自然資源局一位參與土地整治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規范管理 指導監管全程化 筑牢工程“質量關”
規范管理是土地整治的“壓艙石”,元江縣自然資源局挑起指導“大梁”,成立元江縣沃元土地開發有限公司,承擔起建設管理重任,六大制度——法人負責制、招投標制、公告制、合同制、監理制、審計制并行,貫穿項目全程。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建設承擔單位嚴格遵守土地整治項目建筑工程施工的規則,把握農田建設的周期和節令規律,強化土地整治項目農田建設的屬性管理,確保田間道路、灌排設施和土地平整工程的管理,確保土地整治項目實施后滿足群眾春耕秋收的農業生產需求。
“從材料進場到工程施工再到工程驗收,層層把關,一處不合格,就必須返工,否則項目就不可能通過驗收。”甘莊街道干壩社區土地整治項目現場監理楊德有告訴記者。
憑借過硬的工程質量,元江縣的眾多土地整治項目均成功跨越驗收門檻。在已實施的28個項目中,實現了100%的入庫率,入庫面積更是超出了實際整治面積的98%,指標流轉所帶來的經濟價值高達5.8億元。
獎懲并重 收入責任兩清算 激發鄉村“內生力”
土地整治項目在鄉鎮(街道),鄉鎮(街道)的態度和積極性對項目實施的成效至關重要。在元江的土地整治策略里,獎懲分明是關鍵一招,直擊鄉鎮(街道)參與積極性的“命門”。
獎勵層面誠意滿滿。恰逢鄉鎮(街道)抓經濟、促發展關鍵期,元江縣拿出來的土地整治收益分配規則極具吸引力,各鄉鎮(街道)土地整治項目收益會實打實成為比拼“硬實力”的加分項。元江縣依據耕地指標入庫數量對各鄉鎮(街道)給予補助,從土地整治業務經費到后期管護補助,標準細致,年限不少,真金白銀每年兌現。今年前三季度,元江縣各鄉鎮(街道)都有進賬。最高的澧江街道達4242萬元,最少的那諾鄉也增加了34萬元。
耕地保護責任落實到鄉鎮(街道)“肩頭”,一旦出現耕地“非糧化”“非農化”,鄉鎮(街道)要擔起整改消除違法占用耕地的責任,若致占補指標退庫,責任與損失自行“買單”,相關情況還要上報組織部門,時刻警醒鄉鎮(街道)守住耕地。
抓好土地整治工作,各鄉鎮(街道)更有實力和底氣扛實扛牢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的重任。
融合聯動 撬動資金促發展 打造多元“增收鏈”
資金是項目“血脈”,元江縣巧借“土地整治+N”模式,與農發行等金融機構深度對接,開辟出了融資的新渠道。元江縣土地整治項目在助推鄉鎮(街道)經濟發展方面開始發揮出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鄉鎮(街道)抓經濟、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洼垤鄉實施的尼白土地整治項目,新增耕地入庫425畝,通過耕地占補平衡指標交易價款實現了大幅增收,該鄉上半年非稅收入同比增長111.95倍。
2020年以來,隨著3個融資項目的成功落地,元江縣融入6.15億元資金。
“土地整治+農村公路”項目,讓村里道路煥然一新;“土地整治+鄉村振興”項目助力村莊顏值、產業“雙提升”。
羊街鄉曾經因交通閉塞、資金短缺發展受限,獲融資后修了路,為當地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土地整治項目落地之處,富民樂章隨即奏響。
在甘莊街道撮科村,通過土地綜合整治讓680余畝河灘荒地迎來新生。“小田并大田”的改造,配套相應的灌溉、排水設施,讓耕作條件獲得質的飛躍。今年播下的制種玉米,畝產超300公斤,產出了抗病性強、出籽率高、基因純度優的良種,每畝收益4000元至5000元,往昔不受重視的灘涂地,今朝搖身一變,成為承載農家人希望、助力增收的豐饒田園。
“過去一到雨季,這兒就是一片汪洋,石頭灘上要么雜草叢生,要么泥沙淤積,荒著浪費,種起來又費工費力。政府實施土地整治,可幫了我們大忙。”撮科村黨總支書記白紹康介紹,整治后的灘涂地以每年每畝2000多元的價格集中流轉給云南勇良種業有限公司,地租收入遠超以往辛苦勞作的收成。而從土地束縛中解脫的村民紛紛另謀出路,開啟了多元的增收之路。
在元江,土地整治項目成功構建起了可持續的良性循環體系。每一個土地整治項目完工后,都會催生出一個現代農業基地。而借助產業化經營的成功模式,整治后的土地與農業企業、種植大戶“牽手”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事實上,省內外多家農業種植企業紛至沓來,洽談在土地整治項目上建設現代農業基地,整治后的耕地產出效益倍增的愿景正在變成現實。
在還清欠賬和實現自給自足的基礎上,今年,元江縣首次在省耕地占補平衡結余指標交易平臺掛牌交易當地結余指標。目前,全省有7個州(市)的18個縣(區)到元江購買土地整治結余指標,目前已簽訂指標流轉協議2.77億元。這筆收入,幾乎撐起了當地年度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2019年至今,元江縣已上繳縣財政土地整治結余指標交易資金59783萬元。土地整治項目的順利實施,顯著改善了當地財政狀況,有效緩解了財政收支緊張的局面。
相關閱讀:
- 玉溪市民政局關于2024年度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情況的公告 2025-07-30
- 玉溪市教育體育局關于2024年玉溪市體育彩票公益金籌集使用情況的公告 2025-07-30
- 關于印發2025年上半年林業有害生物發生情況及下半年趨勢預測的通知 2025-07-30
- 玉溪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玉溪市人民政府2025年度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目錄的通知 2025-07-30
- 元江山地農業“飛”出新高度 2025-07-30
- 仙人掌結出致富“金果果” 2025-07-30
- 元江山地農業“飛”出新高度 2025-07-30
- 社區夏令營構建“家門口的成長課堂” 2025-07-30
- 仙人掌結出致富“金果果” 2025-07-30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