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51621420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 | 公開日期 | 2025-09-08 |
十年踐諾路 澄江化石地博物館交出這份答卷
□ 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李瑞銘
9月7日,2025全球南方媒體智庫高端論壇全球南方世界遺產論壇在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云南省自然博物館)(以下簡稱“澄江化石地博物館”)舉行,聚焦“全球南方世界遺產的可持續發展”這一議題,深入探討遺產的“在地化”傳播與社區參與、遺產的傳播、遺產的數字化發展、跨文化視角下的世界遺產分享等內容。這次盛會,再次讓澄江化石地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5.18億年前很遠,澄江化石地很近。今年是《中國世界遺產澄江宣言》發布10周年。近年來,澄江化石地創新構建起“保護—研究—傳播”三位一體的“玉溪模式”,在守護生命起源印記的同時,探索出一條生態價值轉化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保護——多措并舉筑屏障 生態優先守瑰寶
作為中國首個、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產,以帽天山為核心區的澄江化石地以保存完好的寒武紀早期古生物化石群,為地球生命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自1984年7月首塊長尾納羅蟲化石被發現以來,澄江化石地目前已發現20多個門類、300多個物種的化石,幾乎地球上所有現生動物祖先都能在這里找到,被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世界化石寶庫”“國際古生物圣地”“生命起源地”“生命搖籃”。
保護,始終是澄江化石地的核心命題。多年來,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澄江化石委”)堅持“科學規劃、保護優先、永續利用”原則,秉持“保護優先、科研為基、教育賦能、文旅融合”發展理念,切實擔負起世界自然遺產守護重任,構建起法律、物防、人防、生態修復與規劃引領“五位一體”的頂格高標保護體系,讓這份不可再生的自然瑰寶在新時代煥發持久生機。
法律保障為保護劃定“硬邊界”。自澄江化石地2012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來,省市立法、司法等機關協同澄江化石委持續強化法治護航。2017年《云南省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條例》正式施行,從法律層面明確保護范圍、禁止行為及責任主體,為管理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來,我市出臺《加強澄江化石地保護協作配合實施意見(試行)》等文件,建立日常聯絡、技術協作、線索移送等機制,推動澄江化石地生態保護治理從“行政主導”向“立法、司法、政策統一實施,系統推進”升級。
物防技防織密“安全防護網”。在化石地保護區周邊,監控探頭全天候“站崗”,重要地層剖面、化石點實現視頻監控全覆蓋;通過“物防+技防”雙輪驅動,化石地完整性得到有效保障。同時,科研合作引入先進技術——在與云南大學等合作開展研究時,采用CT掃描等非破壞性技術提取化石信息,最大限度減少對原始標本的損傷,為后續研究保留珍貴材料。
人防巡查筑牢“前沿防線”。澄江化石委建立“腳步丈量化石地”常態化巡查機制,每天組織專人專班對化石地保護區進行拉網式巡查,實現全域覆蓋、全員參與、全時管控。這支“守護者”隊伍既監測盜采風險,又排查生態隱患,有效守住化石地“前沿防線”。
生態修復厚植“保護根基”。我市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為抓手,累計投入1億多元開展生態修復:關停帽天山周邊價值200億元的14個磷礦采點,完成礦區整治、植被恢復;對重要地層剖面周邊區域的267畝耕地等進行流轉停耕,逐步恢復自然生態;有序退出澄江化石地邊緣礦泉水生產企業,減少人類活動干擾……一系列舉措讓受損生態系統重煥活力,為化石保存提供了更優越的自然條件。
規劃引領錨定“可持續發展”。立足長遠,澄江化石委編制《云南澄江動物群古生物國家地質公園規劃》《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規劃》等文件,完成保護地勘界立標,構建科學空間管控體系;出臺《澄江化石保護地范圍內建設項目管理制度》,嚴格審批周邊建設項目,確保開發與保護“涇渭分明”。這種“先規劃后建設”的理念,為化石地可持續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守護自然遺產,就是守護人類共同的過去與未來。如今,澄江化石地的保護成效已獲國際認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遺產咨詢評估機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連續8年對澄江化石地的保護前景評估結果均為良好等級(最高級),云南澄江寒武紀化石產地和化石庫入選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公布的全球首批100個地質遺產地名錄。
從法律到技術,從巡查到修復,從規劃到協同保護,這套“組合拳”不僅守住了5.18億年前的生命記憶,更讓這座“古生物寶庫”在科研、教育、文旅等領域持續釋放價值。未來,這里將繼續以守護為翼,讓古老的生命密碼在新時代綻放更璀璨的光芒。
研究——深耕細作探起源 協同攻關揭奧秘
在澄江化石地博物館入口處有一塊醒目展板,上面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澄江化石地的高度評價:“澄江化石地保存了具有重要科學意義的化石。澄江化石地的巖石和化石展示了非凡的、保存精美的生命演化記錄,是距今5.18億年前寒武紀早期地球上生命的快速輻射演化的見證。幾乎所有后生動物門類都起源于這一短暫的地質歷史時期。澄江化石地眾多的地質證據代表了化石保存的最高質量,展示了寒武紀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完整的記錄。澄江化石地是最早的復雜海洋生態系統的記錄之一,更是一個深入認知寒武紀早期群落結構的獨特窗口。”由此可見,澄江化石地的高研究價值舉世公認。
“澄江化石地保存了早期復雜動物出現之后不久形成的完整海洋生物群落。其特異的埋藏方式使骨骼化動物的硬體、軟體組織及各種軟軀體動物都能完整保存,這在化石記錄中極為罕見。”澄江化石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金宏森介紹,澄江化石地完美定格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為世界打開探索生命起源的時空之門。正因如此,澄江化石地在古地質、古海洋、古生物等方面的研究價值極高,是相關學術研究和科學探尋的焦點,也是未來有可能產生重大學術成果的載體。
從1984年發現首塊長尾納羅蟲化石到2004年開啟申遺之路;從2012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到2020年澄江化石地博物館建成開放。41年來,澄江化石地構建起了一套系統性、多層次的科研體系,通過柔性引才、跨機構協作、硬件升級等多維度發力,在古地質、古海洋、古生物研究方面與國際接軌。
在人才戰略上,探索出“柔性引進+本土培養”的雙軌模式。成立以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地質系教授舒德干為首的澄江化石地保護利用專家工作組,與省內外高校簽訂合作協議,先后設立專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同開展研究,成功引入叢培允、劉煜等古生物領域頂尖專家,將相關研究領域的國際前沿技術引入到澄江動物群化石標本的研究當中。截至目前,針對澄江化石地的50多篇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學》等重要國際學術刊物發表,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次、二等獎2次。本地科研人員培養同樣成效顯著,有多名澄江化石地博物館員工攻讀并取得進化生物學、古生物與地層學等博士學位……這種“外引內育”的模式,使澄江化石地科研團隊完成了從基礎研究到國際對話的能力跨越。
跨區域科研協作網絡持續擴展。澄江化石地與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等建立戰略合作,共建教學實踐基地和科研工作站。這種“院校+遺產地”的聯動模式,已促成13個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落地。近年來,由西北大學韓建研究員等所作的《熱埋藏實驗挑戰澄江生物群超微結構保存》論文被《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生物科學》收錄發表,讓澄江化石地再一次引起全球古生物學界的高度關注。
硬件設施也在提檔升級,澄江化石地博物館辦公室主任蔣娜介紹,該館對藏品庫房進行提升改造,配備了顯微鏡、采集工具等研究的設施設備,目前已具備了在博物館開展研究的基礎條件。
經過系統性耕耘,澄江化石地的科研成果開始集中涌現。近三年累計發表學術論文18篇,其中7篇由澄江化石地博物館員工主導完成。
這種“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研究體系,極大推動了全球古地質、古海洋、古生物研究邁向深入。通過構建“科研工作站—高校聯盟—國際平臺”的三級架構,澄江化石地不僅成為破解寒武紀生命密碼的重要樞紐,更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提供了獨特的自然實驗室。隨著科研的持續深入,這片沉睡幾億年的化石寶庫,將持續為地球生命演化研究提供震撼世界的科學答案。
傳播——以館賦能塑品牌 文化破圈連世界
初秋時節,澄江化石地博物館游人如織。該館是澄江化石地對外傳播展示澄江動物化石群學術價值、國際貢獻的重要平臺和載體,以5.18億年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生命密碼為引,架起連接遠古與現代的傳播橋梁。
該館副館長郭進介紹,該館集收藏、研究、展示、研學、旅游于一體,展陳以“生命大爆發、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樣性”為主要脈絡,館內有6萬余件古生物化石和現生動物標本、100多個古生物高仿真模型、200余個科普視頻及10余個互動展項。該館用高清數碼技術復原出了“化石寶庫”“5.18億年前海洋生態系統”“滄海桑田——撫仙湖·帽天山的變遷”等特殊場景,系統講述地球生命演化史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
“澄江化石地博物館先后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等殊榮。自2020年8月開館以來,累計接待游客390余萬人次。”金宏森介紹,該館的建設有清晰規劃——打造“生態文明大眾化傳播基地、全球古生物學家圣地、面向南亞東南亞的中華文明傳播新高地、科普研學旅行目的地、生命科學教育研究中心、云南省重要會客廳”和建成“國際一流的博物館、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領者、文明交流互鑒的會客廳”。
作為中國首個建在化石遺址上的大型自然博物館,這里不僅是科研圣地,更是傳播生態文明的重要窗口。蔣娜介紹,近年來,該館創新構建起多維融合的傳播模式:將講解臺及講解設備前置至場館入口,優化“館內+館外”游覽動線,串聯起館內藏品展陳以及館外的球幕影院、“源宇宙”等室外項目;引入XR沉浸式體驗設備和4D、5D影院并投入使用,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合作的星空望遠鏡項目預計今年10月投入使用,讓古生物“活”起來、讓星空“觸”手可及;深化“館校社”聯動,構建“產學研”合作模式,積極與省內外高校合作,壯大科普研學師資力量,開發出“小小講解員”“小小考古學家”等主題研學活動和生命起源之旅、親子考古營等精品研學旅游線路;研發、銷售澄江化石地元素文創產品,去年實現運營收入1000萬元,今年截至目前達500萬元;成功舉辦澄江生物群發現40周年系列活動——國際古生物學術論壇、全國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成效評估工作培訓班等全球性、全國性活動,以跨越5.18億年的生命演化密碼為媒,架起生態文明對話新窗口。
另外,在品牌傳播上,澄江化石地博物館突破地域限制,構建全國性傳播網絡:通過“請進來與走出去聯動、陳列展與巡展結合”的模式,與省外多家博物館等舉辦聯展、巡展活動,成功推動“澄江化石地故事”破圈,將對外宣傳、形象塑造、品牌打造與資源轉化有機結合;“澄江化石地古生物化石”相關內容納入人教版七年級《生物》教材;發行《世界自然遺產——澄江化石地》特種郵票588萬套,實現文化傳播載體的歷史性突破,讓“澄江化石地故事”傳播更廣、載體更大,“古生物化石”品牌日益增色、影響力不斷提升。
相關閱讀: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