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51618151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 | 公開日期 | 2025-08-20 |
承載彝鄉文脈銘刻紅色記憶——峨山文廟的滄桑之變

峨山中學舊址。

峨山文廟。
□ 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饒平 文/圖
在峨山縣雙江小學內,一座飛檐翹角的古建筑靜靜矗立,斗拱交錯間,雕梁畫棟,雖歷經滄桑卻古風猶存,這便是承載著峨山六百多年文脈與紅色記憶的峨山文廟。
八月的一天,記者來到雙江小學(過去的峨山中學),峨山“金牌宣講員”、退休教師朱長江向記者介紹了峨山文廟的保護情況:1999年初,峨山縣人民政府決定對大成殿進行修繕;2005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意盎然的文廟
在朱長江的帶領下,記者走進峨山縣雙江小學,距校門不遠處,左邊有一道古色古香的大門,門頭上書四個大字“道冠古今”。大門兩側種有大樹,枝葉繁茂,綠意盎然。透過門洞,能看到遠處的建筑和走過的人影,整體氛圍靜謐祥和,透著歲月沉淀后的悠然。
大門的背面則是另一番景象。雖然是同一道門,但背面門楣上題有醒目的“峨山中學舊址”六個大字,兩側立柱懸掛著對聯,傳遞出濃郁的文化氣息。門前有兩盆綠植點綴,后方樹木林立,遠處可見其他建筑,整體氛圍古樸莊重。
向前走,右前方就是峨山文廟,古樸典雅、雕梁畫棟,周邊環境清幽、綠樹成蔭,古柏郁郁蔥蔥、生機盎然。庭院開闊,石板鋪地,整潔干凈,靜謐中透著莊重典雅,彌漫著濃厚的文化氣息。廟前500多年樹齡的柏樹枝繁葉茂,樹干粗壯,樹皮紋理粗糙,懸掛著古樹名木的保護牌,有著歷經滄桑的歲月感。古柏周圍綠植環繞,整個場景靜謐祥和。
在文廟的石階前,斜臥著一塊長方形的石雕。石材呈灰褐色,表面布滿歲月留下的斑駁痕跡。石雕上雕刻著栩栩如生的龍形圖案,龍身蜿蜒盤旋,周圍雕有祥云紋飾,雕刻線條流暢,細節豐富,古樸精致。進入大成殿,殿內空闊宏大,紅棕色的木梁縱橫交錯、古樸精致,每一處榫卯都透著古代工匠的智慧,營造出一種莊重且富有歷史感的氛圍。
舊時峨山文教核心地帶
據介紹,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軍平定云南不久,嶍峨縣(今峨山)即遵明太祖“廣設學宮”詔令,在縣城東門建起三進院落的文廟。這座帶有明顯軍事屯堡風格的建筑,成為中央王朝在玉溪彝族聚居區播下的一顆儒學種子。
天啟七年(1627年),知縣蔣恒盈勘察地形后,力排眾議將學宮遷至城北玉屏山麓。他在《新建文廟碑記》中寫道:“鳳嶺之前,猊江之滸,見龍在田,平衍且訐”,相中此地“巽峰翊輔、桂嶺朝拱”的風水格局,期冀“科名其盛”。
清乾隆丙申年(1776年),文廟在現今的地址得以重建,形成坐北朝南、東西對稱的四重院落格局,殿宇巍峨,規制完整。這座“廟學合一”的建筑群,過去曾是峨山文教的核心地帶。據《峨山縣志》記載,縣學設廩生、增生、附生名額共52名,按兩年一貢的制度持續輸送人才;春秋祭孔大典在此舉行,禮樂聲中傳遞著尊師重道的傳統。清代康熙至光緒年間,文廟周邊先后有樂育、登云、萃秀等書院興起,形成“學宮育士、書院輔之”的教育體系,讓寒門學子亦能在其間求學。
據朱長江介紹,峨山文廟以大成殿為中心呈直線展開。大成殿坐北朝南,是五間組合的宮殿式建筑,殿前有平臺,有三組石階相連。大成門與大成殿相對,兩側有“禮門”“義路”。院子東西兩面分別是鄉賢祠和名宦祠,正對大成門有文明坊,其與泮池之間有石板路,路兩端有“騰蛟”坊和“起鳳”坊。大成殿后有崇圣祠,東側是以明倫堂為中心的建筑群,明倫堂兩側有“忠義祠”“節孝祠”。如今,整座建筑除大成殿和東配殿、兩邊廂房及西大門、月牙塘尚存外,其他建筑物均已不存。大成殿面闊5間,為單檐、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檐下斗拱交錯重疊,結構完整,建筑規模宏大,富麗堂皇,雖經受兩次強烈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
1907年,峨山文廟里開辦嶍峨官立高等小學堂,1911年又開辦峨山中學。中學當時的校舍都位于峨山文廟內,為峨山的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
滇中革命搖籃
如今,峨山文廟內展示的是“滇中革命搖籃”——峨山中學的光榮歷史。據朱長江介紹,滇中地區具有長期而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是中共云南省地下黨領導開展革命活動最早的地區之一。早在20世紀20年代,滇中地區就有中共黨員和黨組織開展革命活動。峨山是滇中革命的根據地,是云南省著名的革命老區縣。
早在解放戰爭時期,峨山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革命活動,舉行武裝起義,在滇中地區打響了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創建了人民革命武裝和游擊根據地,為滇中地區乃至云南全省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譜寫了光輝的歷史篇章。
1944年3月,云南省工委派遣共產黨員王以中到峨山,以教書為掩護,在峨山中學開展革命活動。王以中到峨山后,按照中共中央開展地下工作的指導精神秘密工作,從此,革命火種開始在峨山傳播。1946年夏,省工委派云南大學學生、共產黨員董治安和“民青”成員董子健等來到峨山,以教師的身份做掩護,在峨山中學開展革命活動,并成立了中共峨山縣工委。他們積極向師生灌輸革命思想,啟發師生的思想覺悟,培養了大批革命力量,為后來發動武裝起義做了積極準備。峨山中學因此被譽為“滇中革命搖籃”。朱長江說:“他們在峨山中學成立了中共峨山縣工作委員會(峨山縣工委),統一領導峨山的革命斗爭。峨山中學培養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力量,在當時的420名學生中,就有240名學生參加了革命。峨山中學師生奔赴各地鄉村以教書、辦夜校做掩護,積極宣傳進步思想和黨的政策,為峨山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他們以峨山中學為據點,廣泛開展了統一戰線工作,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奪取峨山革命斗爭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在峨山奪取政權的革命武裝斗爭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征糧剿匪斗爭中,峨山共有151名各族優秀兒女為共產主義的偉大事業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僅峨山中學就有3位老師、20名學生英勇犧牲。朱長江說:“20世紀40年代后期的峨山中學不僅培養了一大批革命志士,還培養了‘云嶺女杰’李桂英、‘彝族之鷹’楊國祥等一批領導干部和各行各業的杰出人才。在黨的光輝照耀下,我們將沿著革命先輩的足跡,一如既往地把紅色精神傳承下去。”
從明代學宮到現代學堂,從禮樂圣地到革命搖籃,峨山文廟六百多年的變遷史,恰是一部濃縮的滇中文化史。當清晨的陽光照亮峨山文廟的匾額時,人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一種生生不息的精神傳承——它在禮樂中涵養文脈,在變革中擁抱時代,最終在紅色基因里找到了最動人的注腳。
相關閱讀:
- 云海深處的茶香傳奇——記玉溪市“非遺伴手禮”者竜峨毛茶 2025-08-20
- 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2025-08-19
- 工業風混搭煙火氣 老街區有“新玩法” 城市更新點亮夜的新篇章 2025-08-19
- 桂山路飄出溫暖咖啡香——“00后”大學生詹喜茗的創業之路 2025-08-18
- 永不褪色的勛章——峨山彝族老紅軍普國泰的革命故事 2025-08-18
-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活力和韌性的密碼(人民觀點) 2025-08-15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