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53040020241560535 | 文     號 |   |
| 來   源 | 玉溪網 | 公開日期 | 2024-10-14 |
心傳祖藝鼓“舞”人生——非遺傳承人楊學林與磨皮花鼓

農閑時,楊學林在自己的工作室制作花鼓。

磨皮大寨的花鼓舞表演。

楊學林制作的大大小小的花鼓。

楊學林工作室的窗子是少見的格子窗,窗頂與門拱一樣,翻卷成飄逸的弧形。
鼓是磨皮花鼓舞的靈魂所在,鼓聲直接影響到一場花鼓舞的精氣神,花鼓的制作也就成了所有舞蹈道具的核心。2018年,楊學林花了8萬元,開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工藝品店。
□ 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饒平 文/圖
中秋過后,記者來到新平縣平甸鄉磨皮村委會,欣賞了威武雄渾、再現古代彝族人民戰爭情景的磨皮花鼓舞表演。整個舞蹈風格粗獷,舞姿豪邁,氣氛熱烈,使人仿佛置身于古戰場。傳承久遠的磨皮花鼓舞是目前中華花鼓文化中存續歷史較長、保留完整、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富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古老鼓舞之一,被許多研究學者喻為“舞動的遠古記憶”。2013年,磨皮花鼓舞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磨皮花鼓舞藝人手中的花鼓,是用一段圓木鑿空制成的,有別于外地的其他木鼓。于是記者問:“這種發音高亢激越的花鼓是什么人做的?”藝人回答:“是祖上做了留下來的。”記者又問:“老鼓敲爛了怎么辦?這種古老的制鼓手藝現在是否還存在?”藝人笑著說:“磨皮大寨就有人在做傳統的花鼓,那人叫楊學林。”
遠近聞名的鄉村建筑師
磨皮大寨是一個山林環繞的靜謐村莊,楊學林的家就在村頭水泥路下方,路的上方是他建造的磨皮花鼓工作室和工藝品店,他的工作室與家屋僅一路相隔。
在磨皮大寨,他的工作室是一幢土掌房,與周圍的房屋相比,顯得風格迥異,別具一格。它的門拱是線條優美的“人”字形;門拱翻卷成彩虹一般的弧形;窗子是少見的格子窗,窗頂與門拱一樣,也翻卷成飄逸的弧形。
楊學林出生在一個花鼓舞世家,父親是磨皮花鼓舞代表性傳承人,外公施學志是畢摩,會制作花鼓及相關道具。他12歲時就成為磨皮花鼓舞表演小能手,后來又拜易學昌為師,熟練掌握了花鼓舞技能。他不僅是磨皮花鼓的非遺傳承人,還是一位遠近聞名的鄉村建筑師,二十多年來,他幫別人建過許多不同樣式的房子,平均每年要建蓋兩三所。他的建筑符合了本地人的生活習慣又不失美觀,現在大寨人居住的房子大部分都是他蓋的。他的工作室是2018年由他自己設計建蓋的。
如今,楊學林和妻子在家前面的山坡上幫人管理著40畝、6000多棵芒果樹,而管理芒果樹對于勤勞的楊學林來說,僅僅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當地里忙順一些,他還要和村里人一起外出到縣城或其他鄉鎮承包工程,打工補貼家用。
與花鼓結緣三十載
今年五十出頭的楊學林,卻與花鼓結緣近三十載。他小時候就向外公施學志學習做花鼓。過去,施學志是當地有名的老畢摩。外公曾經有意教他學彝文,但他偏愛音樂,不想做畢摩。因為作為畢摩,辦喪事時一晚上都要守靈誦經,他不喜歡。那時整個新平只有磨皮村在制作花鼓,所以,他選擇了樂器。
記者不解地問:“有那么好的條件,為什么不學一學彝文,做一位大畢摩?”楊學林笑著說:“興趣使然,當時不好彝文,只好花鼓。每次聽到鼓聲,都會非常激動,有狂歌醉舞的感覺和沖動。”
那時,他跟著外公打磨木材,晾曬牛皮,繃緊鼓面,制成花鼓。當一面鼓做好,輕輕敲擊,會發出“咚咚咚”清脆悅耳的聲音。這一動一靜又密不可分的世界,深深吸引著十五六歲的少年。他愛跳花鼓舞,肯鉆研花鼓文化,自從跟著外公做鼓,很快就可以獨立做一面小鼓,繼而學做稍大的腰鼓,漸漸地他成了附近村寨小有名氣的花鼓舞愛好者和花鼓舞道具制作接班人。外公帶著他每天埋頭在作坊中和牛皮、木材打交道,訂單遠的來自紅塔區、峨山和楚雄雙柏,近的來自附近村寨,他們做的花鼓因響亮、輕巧、結實而遠近聞名。
楊學林說:“過去花鼓爛掉,不用到外地去買,都是我們山里人自己重新做。我爺爺死得早,小時候是外公一直帶著我。每次見60多歲的外公做花鼓,我都非常好奇,一根平平常常的木頭怎么會發出如此攝人心魄的聲音?歲數稍大一點,就跟著外公學起來。外公活了八十多歲,如今過世二十多年了。”
祖上的手藝不能在他手上失傳
磨皮花鼓的鼓身選用水冬瓜木。因為這種木材質輕絲密,不會開裂。做時要像打洞一樣一點點把樹芯掏空,然后用黃牛皮蒙上去。牛皮也有講究,老黃牛皮厚,聲音不好,小黃牛皮又不耐敲,最好的是三四歲黃牛的皮。蒙鼓時不能蒙得太緊,緊了鼓聲太脆,不渾厚,不好聽;如果蒙得不緊的話,鼓聲沉悶無力,也不好聽。所以,蒙鼓要不松不緊,恰到好處,聲音既高亢雄壯,又渾厚深遠。他做過最大的鼓是在2000年新平25周年縣慶時,做了一個全縣最大、高1.2米、直徑為1米的大鼓。如今,這個大鼓存放在磨皮彝族花鼓文化傳習館。
楊學林的花鼓是按照外公施學志所傳的技藝做出來的,即花鼓兩邊要厚,中間要稍薄一點。他解釋說:“以前去哪里,沒有坐處,都要把鼓豎起來坐,所以鼓口要做厚點,不容易壞掉。另外,鼓中間要薄,且要有一點斜度,這樣聲音回旋好、深遠、渾厚。當然了,要選老一點的樹,不然花鼓做出來會萎縮。過去,蒙鼓的牛皮上不用馬釘釘,是直接用牛皮繩把兩頭繃起來,這樣鼓聲更響。但是,跳花鼓舞時牛皮繩會磨衣服、會硌人,所以現在大多改用馬釘,不用牛皮繩了。”
民間手藝講究家傳,磨皮花鼓也不例外。現在,做了近三十年花鼓的楊學林把這門獨特的手藝傳給了外公的孫子施光明和喜歡跳花鼓舞的施光興、楊喜茗。他說,他這里沒有門戶之見,只要愿意來學的,他都愿意教,他不想讓這門古老的技藝在自己手上失傳。
開一間屬于自己的花鼓店
當初,楊學林提出要開一間自己的工作室和工藝品店時,寨子里的人都說他瘋了,因為磨皮大寨遠離縣城,很少有外地人光顧,開一間工藝品店,銷路在哪?
開一間小店可不是一件小事,最不愿意的還是他的妻子,因為家里父親生病時借的錢還沒還清。楊學林自己也糾結過,不過,他這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開一間屬于自己、屬于磨皮大寨人的花鼓店。
他認為,鼓是磨皮花鼓舞的靈魂所在,鼓聲直接影響到一場花鼓舞的精氣神,花鼓的制作也就成了所有舞蹈道具的核心。2018年,他花了8萬元,開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工藝品店。
一年當中,最好的做鼓季節是土黃天,如果土黃天做不完,那也最好在土黃天處理好材料。這個時候處理的皮子和木材不容易生蟲,也不容易變形。他是個有心人,每做一批鼓,總能摸索出一些新的訣竅,對于皮料處理、木料選擇、繃皮的力度、工藝流程等細節的把握越來越得心應手,在做鼓的時候總能加入一些自己的設想,甚至制作一些稱手的工具提升效率,比如繃鼓面的大鍋。因此他的鼓做得越來越得心應手,而這些恰恰是無法用語言詳盡描述,必須通過時光沉淀和經驗累積才能得到。
走進他的工作室,架子上還晾著高的、矮的、胖的、瘦的花鼓。楊學林說:“這些鼓的尺寸,有的是客人的要求,有的是木材的限制,還有的是自己外出遇到或者在電視節目里看到,自己照著款式做出來的,有時就是他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改良創新。另外,鼓的高矮胖瘦不同,鼓聲也會不同。”
這些年來,他大大小小做了200多面花鼓。前不久,一群昆明游客到他這里參觀,見了花鼓,把玩觀看,愛不釋手。你一個,我一個,大家爭著買花鼓,頃刻間把他新制作的花鼓全部搶光。沒有搶到的人有些遺憾地說:“這是用手工做出的花鼓,雖然我不懂音樂,不會擊鼓,但是,把它買回去掛在家里,也是很珍貴的紀念品。”
相關閱讀:
- 玉溪滇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展演中心新創現代滇劇《風云滇緬路》編劇服務采購項目采購公告(二次) 2025-07-30
- 青石雕獅魂匠心守文脈——通海滇南石獅雕刻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2025-07-30
- 玉溪滇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展演中心新創現代滇劇《風云滇緬路》編劇服務采購項目終止公告 2025-07-29
- 國家稅務總局通海縣稅務局非執法類輔助性服務及后勤輔助性服務采購項目成交結果公告 2025-07-29
- “中國經濟圓桌會”共話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2025-07-29
- 峨山彝族自治縣醫療與健康服務集團中藥飲片采購項目更正公告 2025-07-28
- 凌空四米舞翩躚——通海非遺項目高蹺舞獅傳承記 2025-07-28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080號

